今年80岁的周宝凤,从小在台南后壁农村长大,8岁开始便跟在长辈旁学习利用蔺草编织茄芷袋,但22岁嫁人后,生活重心几乎摆在务农种稻、照顾家庭。10年前她参加社区举办的编织课,不仅学会更新颖的编法,也找回童年编织乐趣,至今閒暇时,还会编织毛小孩最爱的铃铛球在菁寮老街展售,受不少饲主欢迎。
后壁是出产茄芷袋的大本营,周宝凤回忆,小时候家住后壁仕安社区,茄芷袋编织已是家户主要的家庭副业,国小放学后一写完功课,就开始帮忙妈妈做茄芷袋,那时与亲戚们6户同住一间三合院,晚上在门外挂一盏灯,大伙儿便围绕在灯光下,一边制作茄芷袋一边聊天,十分惬意。
周宝凤提到,国小毕业后,曾到学校的福利社工作一阵子,22岁嫁到后 社区后,因时代改变,需要大量人力投入的茄芷编织产业式微,加上那时后壁也有了比较完善的灌溉系统,所以就跟着丈夫一起下田种稻,接触茄芷编织的机会和时间愈来愈少。
直到大约10年前,周宝凤参加社区举办的编织课,又重拾编织的兴趣,课程结束后,还自己买书、买材料,制作各式各样的茄芷袋;此外,她也被推举担任社区「茄芷阿嬷工作坊」的班长,受邀到附近学校教学生们编织茄芷袋,或简易的蔺草编织小物。
周宝凤说,年轻时忙于农务和家庭,无法参加社区活动,现在退休后,时间都自己的,各项社团都踊跃参加。她笑说,学习手工艺很有趣,有幸参与编织课,让她想起许多小时候的回忆,也很讶异即使过这么多年,这些编织技术仍没忘记。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