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持续干扰下的2020年,即将要划上句点。这个不平静的一年,对台湾经济的表现来说,是个充满着惊奇的一年,股市指数与成交量再写新高并持续翻新纪录,新台币狂升让中央银行疲于应付,仍无法阻挡固守多年的匯价底线。业绩表现不凡的资通讯产业,与成天争取各项纾困机会的许多传统产业,形成强烈对比,而力推多年的新南向政策,在中美贸易战与疫情的双重影响下,成为投资新主流,不须政府诱导,厂商为了分散风险或寻找生产备援基地,都主动寻找东协各国的投资机会。

经济层面的变化还在持续的进行着,我们除了观察现象、发现趋势之外,也到了要主动针对变局提出新主张的时候了。坦言之,这一年来,对于疫情导致经济面的变化与影响,不论政府或民间,多处在被动接招的状态,但也的确不宜躁进,必须先累积足够的经验值,才能帮台湾下一阶段的经济发展,找到对的出路。

客观的说,产业面部分的调整,政府的功能是很有限的,即使找到着力点也不见得可达到预期的效果,更多变动是来自厂商的自行修正,例如南向发展的政策,从不被看好到翻转为投资热点,决定此一变化的关键因素,并非政策面出现了更有吸引力的优惠措施,而是业者审度时势,自行调整所出现的结果。

相对而言,政府在金融面扮演的角色,就颇为重要,一来政府拥有强大的主导力量,二来也有不得不为之的庞大压力。例如新台币兑美元价格走升,相当不利于需要匯率价格竞争力协助的出口商,央行长期干预并控制新台币升值的幅度,当然有这方面的考量。且新台币持续大幅升值,除了匯市不平静,大幅涌入台湾的资金需要寻找去路,房地产显然是这些资金最属意的投资标的之一,以致全台湾房地产价格高涨,是否打房成了政府要面对的另一头痛问题。

资金匯流如此浩浩荡荡、势不可挡,甚至衝击了个别市场的安定性,从政府的立场来看,当然希望可以因势利导,把资金引入兴建厂房、购买设备,可以雇用大量的劳动力并接单出货的实体经济投资行动,不过,与企业主动扩大南向布局的情况类似,业者要在哪里设厂投资,自有其经营谋略的盘算,真要在台湾设厂投资,有哪个好的项目,目前满手是钱的各家银行,岂会不设法把资金贷放出去,资金不是厂商投资时会缺少的主要环节。且从目前涌入台湾的资金动向来看,它们更愿意投放在房地产等领域,显然多为财务性投资的资金,而非实质投资的资金。因此我们建议,就目前的情势来看,金融面的对策顺位应列在首位,尤其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开放与完善,应列为当务之急。

最重视资金流动情况的金融业者,陆续提出了许多的建言,包括要满足各种不同种类的客户,对于理财服务的需求,并扩及到资产规模更庞大、金融商品需求更多元的高净值族群,透过营造不亚于境外投资的税负条件,及引入星港等地的金融人才和商品,藉此提升台湾金融市场的层次等。

但不容讳言,在台湾各式各样金融商品中,仍以股市为主的资本市场商品,最具有吸引力,不但规模远胜于其他市场,成熟度和接受度均高,长年以来,台股的高殖利率也广为国际法人所认同,如先集中力量锁定资本市场,进一步开发多样的商品,让各项限制进一步的松绑,则在收纳涌入庞大资金效果的同时,还有提升竞争力的积极意义。

台湾的资本市场相较于国际市场,确实有进一步完备的需要。以交易面来说,如每天的交易时间相对偏短,涨跌幅度的限制也大,原本零股仅限制在盘后交易,也是直到近期才开放于盘中进行;从商品面而言,虽经过近年来的开放,股票之外,权证与ETF、ETN等商品陆续出现在市场,但国际上各大交易所也在推陈出新,如开放理财型商品挂牌等深化资本市场的新做法,我们要跟上进度,做到资本市场商品的广度与深度兼具,才可以让钱愿意留下来。

钱潮当前的台湾,我们的选项不仅于见招拆招、穷于应付,毋寧视此为扩大发展资本市场的一次绝佳机会,主动检视所有的限制并尽量放开,迎头赶上国际市场发展的进程。

#限制 #资本 #主动 #资金 #新台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