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入侵乌克兰的「特别军事行动」已届一月,在双方军力存在差距、美国及北约自始即表明不派兵介入,甚至规画成立乌克兰流亡政府,似对战局已有定论,但在美国发起制裁及提供武器对抗入侵奏效后,乌克兰亦士气大振,虽然俄军在遭受重创下仍维持战场主动,但整体战事有陷入僵局之势。

分析俄罗斯此次入侵,事实上完全符合由强国观点出发,并以美国为主流及实践的攻势现实主义与单边主义等国际关系理论理性原则,此因美国过去无数次入侵他国已成为此理论之「典范」,因此美国在战前预告俄罗斯必会入侵乌克兰,可谓依此「典范」所获结论;换言之,若与俄罗斯易位,歷史预告美国也会採取攻击行动。

然而「美国打伊拉克因为怀疑它有大量毁灭性武器、美国不打俄罗斯因为它真的有这种武器」之讽刺,虽暗指自诩正义的国家对乌克兰遭受侵略时之偽善与双标,但在一面倒的舆论认知战下,质疑的声音除甚微弱,更进一步形成非我即敌的感性理盲。这场战争会如何结束虽可由相关方可能的终战指导判断,但在各有所图下,目前仍处混沌状态。

就美国言,利用这场战争让苏联瓦解的歷史重现,并进一步藉反侵略、反霸凌及支持民主的道德舆论绑架中共,分化俄中准同盟关系的策略已逐渐浮现。美国虽未直接参与此战争无从设下终战指导,但在上述目的下,会持续军、金援乌克兰,藉持久战拖垮俄罗斯。此若成真,则北约东扩将理所当然,而整个欧洲也终成为美国与俄罗斯间的缓衝区。因此无论俄乌两国孰胜孰败,就地缘战略及经济效应言,美国均将受益。

俄罗斯方面,虽有军力优势且是发起攻势的一方,但终战指导由以战逼和转为以战逼降后之行动过于保守,復在美国、北约直、间接介入及发起经济、金融制裁下,俄军达到「既成事实」的压力遽增,因此除行动转趋暴力,无差别攻击事件更是频传。迫使基辅屈服于普丁意志虽为其政治目标,但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后续会如何反应,将为俄罗斯终战指导的最大变数。

美国公开将俄、中视为主要对手,促使这两国宣告彼此的合作将「无上限」,但俄乌之战旋即考验此战略伙伴关系。中共在俄、乌两国都有重大利益,保持中立自为上策,虽无法阻止俄罗斯,仍期望速战速决以免歹戏拖棚。但形势发展不如期待,尤其拜登要求表态并警告不得援俄后,中共出现「中俄之间合作虽无禁区但仍有底线」说法,所谓「底线」虽解释系联合国宪章宗旨下的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准则,但对俄关系由「无上限」变成「有底线」,显现迫于压力下某种程度的妥协。虽然出现中共应善尽大国责任出面调停的呼吁,为其扭转国际形象提供大好机会,却也存在请君入瓮吃力不讨好的风险,世局在战后将如何演变仍充满变数下,中共举动犹待观察。

至于乌克兰,虽然泽伦斯基对加入北约的态度已软化,但在不能放弃领土主权承认乌东、乌南地区独立地位,却又极度仰赖他国援助下,强烈抗敌意志亦扩大战争带来的巨大伤害。虽不致立下战至最后一兵一民的终战指导,但要坚持到俄罗斯放弃行动亦不容易。泽伦斯基在各国激励下似决心成为击败歌利亚的大卫,普丁也不会接受战败后的政治清算,使得双方都骑虎难下。处在大国角力与国际现实之间的乌克兰如何订定终战指导?一时恐难有明确方向。(作者为海军退役少将,国立中山大学社会科学博士)

#俄罗斯 #美国 #乌克兰 #终战指导 #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