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大流行加快全球供应链重组。(图/中新社)
新冠疫情大流行加快全球供应链重组。(图/中新社)

新冠疫情大流行加快全球供应链重组。全球供应链的区域化或本地化趋势,将极大地助长了逆全球化态势。而正在进行的俄乌衝突,则有可能导致全球政治、经济重构。俄罗斯与西方全面对抗的长期化,美欧对俄罗斯全方位、高强度、无差别的制裁升级,卢布大幅贬值,俄金融市场一度剧烈动盪……二战以来的全球货币、金融、贸易体系遭遇衝击,全球化相关理念、机制、可信度遭到严重破坏,同时让本已受到重挫的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遭遇新的打击。从这一点上看,俄乌衝突正加速全球贸易流向和供应链的重构,从而进一步加速逆全球化的态势。而逆全球化亦会带来三重后果,应值得世人警惕。

第一重后果是逆全球化催生了全球经济减速与动盪。全球化推进全球市场分工与协作,能最大限度发挥各国的比较优势,促进各国资源有效配置,大幅提高生产效率。而逆全球化加速直接导致经济的分工和交换水平降低,及对应的市场化程度降低,随之全球经济效率亦会随之降低。而且,生产链、供应链的重组提高了全球产业链、供应链运行和全球经济增长的成本,降低了世界经济运行效率。

当前,逆全球化加速给人们最直接感受是全球能源和粮食的价格飙升,通货膨胀的日益加剧,美国和欧洲更有可能陷入衰退甚至滞胀的风险。相对于中低收入国家,他们受新冠疫情衝击已是非常困难,债务问题已凸显;而俄乌衝突让部分严重依赖粮食和能源进口的新兴经济体将出现巨额贸易逆差,甚至是货币金融危机。也就是说,逆全球化加速催生了全球经济减速与动盪,不利于世界经济尽快走出疫情影响的阴霾和平稳顺畅运行。

第二重后果是逆全球化加剧了全球政治与社会危机。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促进了市场整合,优化了全球资源与要素配置,进而提高专业化分工效率和增进消费者福利,推动了全球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繁荣;另一方面它也带来贫富差距加大,发展不均衡、发展机会不均等、发展成果分配不公平等问题。它侵犯了弱小国家的主权、经济和社会稳定以及传统价值,导致贫困和不平等、制约民主、恶化环境、降低劳工标准、威胁本土文化、损害妇女权益、剥削童工等等。一旦在贫困、收入差距拉大、环境污染、侵害劳工权益等方面出现严重问题,全球化便激起利益受损者的强烈失望与不满,该抵触情绪又往往被民粹主义者在政治上操纵利用,从而形成逆全球化思潮,反对全球化的呼声变得日益响亮。

与此同时,逆全球化加速催生了经济减速与下滑,财政赤字飙升、主权债务风险加剧,而贫困人口增加使社会矛盾激化,加剧各国社会政治固有矛盾,诱发社会分裂、动盪与失序,进一步激化全球性的政治与社会危机。在发达国家更多地表现为政治极化;而在发展中国家则由于治理能力,体制弹性不足更容易引发部分国家经济停滞和社会动盪。

第三是逆全球化加剧了大国竞争。全球化推动产业国际分工,让各国相互依赖加深,而逆全球化实质是通过人为阻碍了商品、技术、信息、服务、货币、人员、资金、管理经验等生产要素在世界市场中的最优配置,从而削弱了国与国之间在政治、经济上的国际合作和相互依赖的程度。这不可避免地带来大国间的竞争加剧。

逆全球化放大和加剧了大国在产业链、供应链上的竞争。最明显的是,美国、日本等国提出将产业链回流国内,以扩大国内就业,缓解产业空心化,但其逻辑明显有悖于国际分工的布局,同时也显着降低全球供应链的外部需求。欧美在对俄罗斯等国制裁问题上,利用国家权力限制本国资本、企业的自由流动,其实质是国家经济管制极端化。由于全球供应链的变化「牵一髮而动全身」,一旦有些供应链参与国退出供应链,就会严重影响上下游国家的生产合作及产能,甚至会导致供应链断裂。

与此同时,供应链的竞争已成为全球竞争的关键一环。美国正在构建针对中国的,包括「欧盟——美国贸易与技术委员会」(TTC)和「印太经济框架」(IPEF)在内的技术联盟和经济联盟,甚至是晶片联盟。美国在核心技术和重点科技领域对中国限制升级,不断强化人员交流限制、收紧投资准入、加强技术管制,推动中美科技「脱鉤」,且试图构建一个封闭且对抗性的供应链体系,以阻碍中国向产业链高端攀升的意图非常明显。这种构建排他性、对抗性的 「小圈子」,将经济问题政治化,是一种新型逆全球化,更值得警惕。

总之,随着全球主要国家在人工智能、量子计算、数字经济、5G等即将进入应用临界阶段的产业和高科技领域的竞争日益激烈,可以预见的是,世界各国未来在高新技术产业链、供应链的主导权的竞争将更加激烈,而逆全球化的加速则会进一步加剧这一竞争!(作者为浙江理工大学特聘教授)

(本文来源《海外看世界》,授权中时新闻网刊登)

※以上言论不代表旺中媒体集团立场※

#逆全球化 #供应链 #加剧 #竞争 #全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