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对外透露大陆已在两国边境部署了大量的部队与武器,但印度与大陆都没说的,是印度在边境也集结了数量更多的部队。双方开战的意志显然落差很大,印方想趁大陆之危占点便宜,但在大陆则是一场领土与国家威望之争。若以实力而论,军事力量较弱的印度正面临严重疫情衝击,大陆反而是处于疫情后的经济復苏。未来是否开战,中方掌握较多的主动权,但真正的大局还是美中关系,美中关系只要趋缓,印度就会知难而退,若美中仍紧张,大陆可能会再次教训印度。
大陆对印度从半世纪前打了一仗之后,就从没把印度人当作真正的对手。一方面是看穿印度政界急功近利、贪小便宜与趁火打刧的劣根性,另一方面是其内部民族与宗教问题纷乱,国家很难团结。上次1962年的中印之战前,中共《人民日报》曾评论过印度的对外扩张政策:「我已经侵占的地方是我的,我想要侵占的地方也是我的。昨天我可以侵占你一寸,今天就侵占你一尺。」一些大陆专家对印度的评论更认为,印度对外政策的特点是「无赖、凶残、持久」。
这次中印从6月中发生衝突后,双方经过多轮会谈,一度曾达成部队后撤与避免接触的协议,但不到几天就被打破,双方几乎毫无互信可言。印方根本不打算放过美中关系紧张的大好时机,大陆也很清楚印方不会遵守协议,双方对彼此都没有信心,持续地往衝突点增兵。9月7日再发生一场衝突,双方都鸣枪示警,情势已然没有转寰余地。
印军从5月以来已陆续往边境增加部署,通往拉达克的两条主要公路有大量军车运送人员与物资。6月衝突后,谈判持续了一个多月,但往边境增的动作不曾停止,近日双方既已动用了热兵器(开火),印军高层更公开表示要在边境进行过终的部署。据非官方的消息称,印方运送了约20万的部队前往拉达克地区,陆方则约有5万解放军集结,双方部队人数比例大约是4:1。巧合的是,1962年那场中印战争双方动员的部队也差不多是这个比例。
进入10月之后,气温会逐渐下降,尤其在3至4千多公尺的高山, 风雪一来气温可以骤降到摄氏零下20度以下,届时部队要面对的主要敌人是天气,而且酷寒的威胁还会延续到明年春才会逐渐缓解,这段时间正是对部队训练与后勤能力的严酷考验。
对印度而言,要在渺无人烟的高山上多占几个的前沿哨所,犯得着动员这么多人花这么大力气吗?显而易见的,印军往前多建立几个哨所是为谈判建立基础点,对峙点周边集结大量部队,则是为后续谈判壮大声势,用来向对手施压。只要美中关系持续紧绷,印度主政者就不会放过这个机会,要从大陆手中抢几块肥肉,做为在国内政治的资本。
对大陆来说,从半世纪前打过一仗之后,印度数十年来一直是拉拢美苏(俄)来与大陆抗衡,只要大陆与美国或周边国家出现矛盾,印度常是首先跳出来对大陆趁火打刧的国家,这可能是要报半世纪前战败的旧仇,也可能是想要与中国大陆在亚洲争夺未开发国家霸主的心态。印度国内的政治人物,也经常拿中国大陆当假想敌,经常灌输人民「打倒中国就可以在亚洲称霸」的观念。
有些研究印度的专家发现,2017年美国在韩国署萨德导弹引发美中韩关系紧张,印度就在印中边境的洞朗地制造边界驻军纷争;2016年南海国际仲裁案时,美军的南海航行自由政策,印度也积极参与。就更别说上个世纪大陆的3年大饥荒(1959~1961)后,印度马上挑起边界纠纷,引发了1962年的近代首次中印战争。大陆也因此认定印度如芒刺在背,半世纪前教训了一次,现在可能需要再教训一次。
总之,印度结合西方强权在亚洲对抗中国大陆的大战略,1962年的印度领导人尼赫鲁如此,半世纪后的莫迪也差不多。中印会不会开战,除非擦枪走火,大陆认为主动权还是在自已手上,美中关系的走向影响尤其大,因此若无意外事件,会不会动手可能还得看美国大选的结果才会比较明朗。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