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饮食精致、少动、高压的生活习惯,造成血管硬化越来越年轻化,根据卫福部统计,在台湾每年约有一万多人曾心肌梗塞急性发作,冬天是猝死与心血管疾病的好发季节,近年也有许多名人惊传猝逝,让心血管保健成了健康保养的热门话题。

「猝死」依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不管任何原因,在症状发生后24小时内死亡,称为猝死。根据统计,在症状发生后2小时内死亡者,近九成(88%)都肇因于心血管疾病,其余归于脑部及肺部疾病。在没有其它潜在性致死的病因下,因心血管系统问题所导致突然及非预期性的死亡,即为「心因性猝死」。

●心因性猝死的成因与风险

西园医院永越健康管理中心心臟内科郭文楷主任表示:「成人的心因性猝死大部份与冠状动脉疾病有关,小孩或一些运动员的猝死常与先天性心臟病有关。发生猝死的主因常见为心血管病变,导致严重心律不整,由心室频脉演变成心室颤动,接着心臟停止。一旦发生心室颤动,应在4分钟内施予心肺復甦术急救,若8分钟内能以电击去颤,也能救回40%的病人。」

一般而言,经常运动能降低许多慢性疾病(包括心血管疾病)的死亡风险,但心血管疾病患者,在运动时出现心血管问题的机会,比健康人高出10倍,尤其中壮年者,无论是后天得到、遗传或是先天的心臟病患者,在做运动计画时最好能先有医学评估。

●常见引起心因性猝死的原因

1. 冠状动脉病变:主要是冠状动脉硬化,导致狭窄甚至阻塞(即狭心症、心肌梗塞)等,或是先天性冠状动脉异常、冠状动脉发炎或病毒感染(如川崎病)等。

2. 心肌症:肥厚性心肌症及扩张型心肌症等。

3. 心肌炎:常为病毒感染,导致心衰竭及心律不整等。

4. 瓣膜性心臟病:先天或后天的瓣膜病变,如主动脉瓣狭窄、主动脉瓣闭所不全及二尖瓣脱垂等。

5. 心律不整心臟病:先天或后天因素引起,(如长Q-T症候群、WPW症候群等)。

6. 其它:严重肺栓塞、胸部外伤、急性心臟填塞及主动脉剥离等。

●检测方式与适用对象

郭主任也提醒:「预防心因性猝死,应对高危险群冠状动脉疾病患者,进行详细检查及适当治疗,包括曾有:心肌梗塞、充血性心衰竭、发生猝死的幸存者及家族史者。」检查工具包括十二导程心电图、高解析心电图、24小时心电图、运动心电图、多卜勒彩色心臟超音波、电脑断层(CT)、侵袭性心臟电气生理学(EPS)检查及心导管检查等。

心肌症、心肌异常、心臟功能异常、心瓣膜疾病、先天性心臟中膈缺损及复杂性先天性心臟病等,皆须做心臟超音波检查加以评估。特别是有部份冠心症的病人,其血管狭窄只有40~50%,临床上并无心绞痛的发作,一旦血管壁的粥状斑块破裂,将导致血管管腔的阻塞,引起急性心肌梗塞而猝死。

对于具有多重冠心症危险因子的患者,如:高血压、异常血脂症、糖尿病、抽菸、男性大于45岁、女性大于55岁、家族中有早熟型冠心症的直系血亲等,则可考虑接受「640切低剂量电脑断层(CT)」检查,以早期诊断动脉狭窄严重度及斑块之存在,加以适当治疗,以避免心因性猝死的发生。

●影像医学侦测 预先察觉危险因子

近年来影像医学的发展一日千里,运用非侵入性的电脑断层(CT)及磁振造影(MRI)来侦测心臟及脑血管疾病,预防猝死,在健康检查上的重要性愈来愈高,像是冠状动脉狭窄、主动脉瘤或脑动脉瘤的存在等,都可事先侦测出来,进而预防因阻塞引起心肌梗塞,或是因血管破裂而引起的休克或脑死。

预防胜于治疗,研究也证明,健康饮食(低盐低油低糖多纤维)、定期运动、戒菸、酌量饮酒以及有效治疗糖尿病,可降低心血管和冠状动脉疾病的总死亡率;而最好的预防方法,就是定期健康检查和提高警觉性,早期侦测早期预防,认知特殊危险因子对自己健康的可能危害,远离可能的猝死风险。(编辑梁惠明)

文章来源:本文由《健康医疗网》授权报导,未经同意禁止转载,点此查看原始文章
#健康医疗网 #冠状动脉 #猝死 #心因性猝死 #低剂量电脑断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