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厘清新冠肺炎大流行期间,前往牙医诊所接受诊疗,是否更容易感染新冠肺炎;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研究团队,徵得28名牙科治疗患者的同意,于治疗期间採集样本并进行分析,以探究过程产生的气溶胶,其中微生物来自患者的唾液或其他地方。结果发现,这些微生物78%来自于牙医使用高速手机喷出的水,自患者唾液而来的微生物数量趋近于零。此外,即使是无症状感染者,也不曾在气溶胶中发现新冠病毒。研究团队呼吁,只要做好感染控制措施,牙科治疗不会增加新冠肺炎的感染风险;危险性甚至低于在牙医诊间喝一杯水。
这份研究成果已发表于2021年5月份的《牙医研究期刊》。文中指出,2020年3月11日,世界卫生组织正式宣布新行冠状病毒迈入大流行;3月16日,美国牙医协会建议牙医诊所避免非紧急医疗,导致全美约19.8万名牙医关闭诊所。即使9个月之后,关键仪器与治疗过程仍受限制,引发牙医与患者的关注。
目前约有35亿人罹患龋齿、牙周病甚至口腔癌;但这类疾病影响语言、咀嚼,甚至对糖尿病、冠状动脉硬化与类风湿性关节炎皆有影响。事实上,愈来愈多例子证实,牙周病拖着不理恐让新冠肺炎患者转为重症。
现有文献指出,在治疗过程中,不论是插管、拔管、支气管镜检查,通气与呼吸道抽吸等过程中产生的气溶胶,都可能传播并造成新冠病毒感染。眾所周知,新冠肺炎是透过呼吸道飞沬而传染,而牙科治疗过程大量的气溶胶,让人担心来自唾液的病毒,在诊疗过程中飞扬并沾附在椅子上,而提高新冠感染风险。
先前研究指出,在治疗时产生的气溶胶往往落在医师的脸部、患者胸部,最远可达11英呎;然而,固然气溶胶的确存在微生物,但其来源为何,是否来自患者唾液?现有研究却没有说明,从而引起研究团队兴趣。
为了解牙科治疗中产生的气溶胶,其中的微生物来自于何方,是否会增加新冠肺炎的感染风险;研究团队取得28名求诊的牙科病患同意,採集其唾液与诊疗时冲洗口腔的液体,并在接受诊治后30分钟,自医护人员面罩、患者围兜与椅子周围6英呎的地区,採集气容胶等样本。随后进行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在辨别与确认新冠病毒数量)与16SrRNA序列分析(归纳所有微生物特徵),以了解这些微生物的来源。
实验于2020年5月4日至7月10日进行。所有参与者年龄为18岁以上,并排除怀孕、手术前接受抗生素治疗、自行服药治疗,还须完成人类免疫缺乏病毒与新冠病毒的自陈报告。
结果发现,牙科治疗过程产生的气溶胶,其中约78%微生物来自于医师使用的高速手机喷出之水,而非患者唾液。来自唾液的微生物占整个房间中的微生物约0.1%至0.2%。此外,虽然有8名参与者诊疗后的液体发现细菌,但其中5例在手术前没有漱口消毒。
甚至,虽然在19名无症状感染者的唾液中侦测到低量新冠病毒,但诊疗过程而产生的气溶胶却没有发现前者的迹象。事实上,气溶胶中的病毒与细菌,部分来自于诊疗室环境中。
研究团队解释,高速手机大量喷出水将唾液稀释20至200倍,因此微生物很难来自唾液。这项研究成果也有数字佐证,根据2020年的统计,牙医在筛检中呈现阳性的比例不超过1%。
研究团队还表示,这项研究有助于泯除民眾对看牙医的疑虑。愈来愈多证据显示,口腔健康状况如果越差,越容易感染新冠肺炎。但看牙医染上新冠肺炎的风险,不会比在牙医诊间喝一杯水来的高。
但研究团队也建议,不该忽视病毒透过气溶胶传播的可能性。在大流行期间,透过加强诊间通风系统,採用抽取气溶胶的设备,医护人员配戴N95口罩、护目镜,彻底消毒设备与器具,患者在看诊前用漱口水消毒,以及延长休息时间再诊治下一个患者,这些都有助于将感染风险降低。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