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常用「极端」来传递负面意象、暗示毁灭结局,如「极端气候」和「极端主义」。
如果回头思考「极端」这词本身,有三种意涵:
1. 物体两端的尽头。
2. 超过正常的表现和状态。
3. 形容「非常」。
即使在政治上,极端总被用来形容主流政体的对立面,如民主国家称伊斯兰是极端份子,然而极端不是单边的,而是不同角度都有极端。经济学上的「经典极端」也有两种。
第一种,极端中央集权。社会主义国家与早期的共产主义是典型,政府干预的极致,他错误的以为国家有可能得到所有资讯并作出有效率的分配。然而歷史告诉我们,极端中央掌控除了反人性,还会让价格失去调节力及抹煞个人努力的动机,也会扼杀创新。资讯与管理成本的效益不彰。
第二种,极端相信市场的力量。认为经济体中的供需、价格、就业等,会自行修復,无需政府干预。然而歷史告诉我们,即使符合人性,但金本位制的局限及金融危机中金融体系的脆弱性,都再再显示出纯粹自由市场的弊病。牺牲个体与社会稳定的代价太大。
也因此,随着帝制到民主、民主到专制,如今绝大多数的已开发国家及开发中国家,体制本质上都介于两者之间:「社会主义下的市场经济 v.s 自由市场下的政府调控经济。」绝大多数国家都称不上极端。
回过头看「极端」,他意指「物体两端的尽头」or「超过正常的表现和状态」or「非常」,有负面意涵。吊诡的是,为什么在经济上我们总在现实生活中倾向极端政府负责、在理论上却又渴望极端自由呢?
也许只是也许,无关理论,在本能上我们很需要别人来为我们负责。抽空思考公司制度的午后,我想着经济上的极端。得避免极端。
作者本名戴于千,独立创意代理商 Rules Creative 总经理,是个生意人,也是个读书人。
照片来源:作者脸书。
●更多文章见作者脸书,经授权刊载。
●专栏文章,不代表i-Media 爱传媒立场。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