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驻泰代表李应元不敌壶腹癌今天病逝,享寿68岁。医师提醒,壶腹癌早期几乎没有明显症状,难早期发现,且肿瘤长在不易手术地方,若淋巴转移5年存活率仅25%至40%。

台大医院一般外科主任田郁文今天晚间告诉中央社记者,壶腹位于胆管、胰管与十二指肠交会处,就像是三叉路口,一旦发生癌变,癌细胞可能有不同来源,若源自于胰管细胞,会如胰臟癌般凶猛,若来自十二指肠黏膜细胞,则相对较不凶恶。

田郁文说,壶腹癌较麻烦之处在于,除非肿瘤已造成胆道或胰管阻塞,造成胆道或胰管扩大,否则透过超音波或电脑断层较难早期发现。

台湾癌症基金会执行长、万芳医院血液肿瘤科主治医师赖基铭也说,壶腹不容易发现长出肿瘤,所以患者确诊多是晚期。大部分壶腹癌晚期确诊者肿瘤位置非常不好,根本无法切除,只能採取放射治疗或化学治疗。

赖基铭说,只有少部分患者在初期肿瘤刚长出来、体积还非常小时,就造成胆道阻塞,进而出现黄疸问题就医,才可能及早发现,进行开刀,但是壶腹癌手术复杂,更直言国内会开壶腹癌的医师真的不多。

赖基铭解释,壶腹癌肿瘤长的位置多在胆管、胰管及十二指肠交集处,就像在三个河流交会口施工,需要不断进行疏通与连接,所以即使可以进行手术,肿瘤仍可能无法切除乾净,提高復发风险。

赖基铭引用一份文献统计,他提到,没有淋巴转移且可以开刀切除肿瘤的壶腹癌患者,5年存活率约有65%至80%,一旦晚期淋巴转移后,患者5年存活率就会降到25%至40%。

田郁文表示,壶腹癌并无特别的好发对象,男女患病比例相近;赖基铭也说,虽然胆管癌成因多与结石或寄生虫导致长期发炎有关,但邻近的壶腹癌至今成因仍是谜团,所以很难指出哪些人可能是罹患壶腹癌高风险族群

田郁文说,导致壶腹癌危险因子研究少,较难预防,仅能从症状判断,因壶腹癌大多会造成胆道阻塞,导致黄疸、茶色尿、食欲不振或发烧等症状,建议就医诊治。赖基铭则特别点出持续不明原因剧烈腹痛应多加留意,最好的预防方法就是保持身体健康,养成运动、均衡饮食好习惯。

#壶腹癌 #肿瘤 #赖基铭 #胰管 #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