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各国积极于减碳行动,内部盘点各产业排碳量,法国外贸银行14日指出,外贸链隐含的碳排放量,约占全球碳排放总量的20%,代表了商品制造端产生的碳排放量,五分之一最终是在国境之外消费,制造大国产生的碳排放会随着出口,移转到进口国家。从短期来看,此项趋势对于亚洲主要企业集团是个坏消息。
法国外贸银行亚太区首席经济学家艾西亚分析,全球供应链的脱碳行动,将对亚洲出口产生负面影响。目前看来,美国会是其他国家输出的最大碳排接收国,其中的三成来自中国大陆的出口,特别是金属和化学品。
欧盟已率先提出碳关税CBAM课徵的构想,将对钢铁、水泥、化肥、铝和发电等一系列高排放工业产品的进口提高徵税。法国外贸银行指出,欧盟CBAM提案定义的碳密集型产品中,近三分之一是从亚洲出口,尤其是水泥、钢铁出口,亚洲分别占全球市场出口比例的37.4%、35.5%。按国家别看,中国大陆的曝险最大,单是水泥产品,就占全球出口比达20.7%,化学肥料市场占比14.6%,日本和韩国也被点名为全球钢铁品的主要供应国,「亚洲是碳排出口国,最终肯定会强烈面临衝击!」
艾西亚表示,供应链被认定带给气候变迁的作用持续增加,国家层级的承诺不足以实现《巴黎协定》目标,使得企业部门需负起的责任更大了。事实上,在COP26之后,钢铁、公路运输、航空和航运等行业的相关协议已经达成,代表了高排放供应链将受到更严格的审查。从短期来看,这对亚洲主要企业集团是个坏消息,但如果转型成功,中期来看,将有利于进一步转型的积极推动。
全球供应链彼此竞合,放大了国际贸易对碳排放的影响。法国外贸银行指出,整体生态链中,发达经济体多是二氧化碳排放的净进口国,而发展中经济体为净出口国。根据OECD等国际经济组织的估计,中国大陆是全球最大的二氧化碳出口国,占2018年贸易隐含排放总量近40%。净碳贸易顺差反映了中国大陆所产生的很大部分碳排放,其实是国外市场在吸收。
艾西亚强调,与贸易相关的问题仍未充分反映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中,该公约侧重于个别国家的气候承诺。为了在国家之间分配排放责任的简单性,UNFCCC 採用了基于生产的核算(PBA)来衡量国家排放。在这种机制下,各国的国家自主贡献(NDCs)中,只计算国内温室气体排放。这表示,已开发国家正透过把高排放产品外包给减排限制较少的国家,以实现其排放目标,这样的作法让部份国家取得出口优势、减排成果却处于劣势。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