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与加拿大安大略省左拉镇相距超过一万一千公里的台湾淡水,有一条街被命名为「马偕街」,每年6月2日是淡水公定的「马偕日」。走访淡水,在老街上一定会遇到蓄着大鬍的马偕铜像;近年来古道健走日盛,许多人走踏淡兰古道,重访马偕当年的宣教之路。这位来自加拿大的宣教师George Leslie Mackay(汉名偕叡理,台湾人昵称「马偕博士」),他是加拿大长老教会首位海外宣教师,在传教、医疗、教育各方面,留给台湾无价的珍宝。
因为他的到来,台湾自此有位大鬍子的「偕牧师」,他娶了在地女子张聪明,加拿大因此有了一位说着一口流利台语的「台湾女婿」,加拿大也多了位充满自信的「福尔摩沙新娘」。隔着太平洋相望的两个国家——台湾与加拿大,因着马偕,有了特殊的连结。
「我听到一个声音对我说:『就是这个地方。』」马偕在《福尔摩沙纪事:马偕台湾回忆录》(以下简称「回忆录」)写下这句话,就像是《旧约》圣经里,上帝许诺给亚伯拉罕的应许之地,但那非神赐的迦南美地,马偕来台湾是拓荒,面对的是考验。
融入在地
1844年出生加拿大安大略省左拉镇,马偕从小便立下要往海外宣教的志向。他在27岁那年受封立为牧师,随之启程前往东方,先到日本横滨、香港、汕头等地,经过打狗(今高雄),1872年3月9日,他从海路登陆淡水。
1858年,淡水依据《天津条约》开港,北台湾自此打开门户迎向世界;但另一方面,社会尚未开化,族群衝突、械斗频繁,台湾神学研究学院助理教授郑仰恩描述了马偕所遭遇的台湾。但,险恶的环境阻绝不了马偕的心志,马偕的先祖是苏格兰高地人,移民至加拿大拓荒,其血液里流淌的是强悍与不屈,他早期在台湾的生活艰困,却不以为苦,行动派的他,为了传教更是奋不顾身。
语言是融入在地的关卡,马偕在回忆录中写下,在前往东方的旅程中,阅读了许多讲述中国的书籍,了解东方的文化习俗;之后更利用各种机会学汉字,练习台语语调,他还向放牛的牧童学习最在地的用语。《马偕日记》里写道:「这个语言挡在我和住民的中间,如不将它移开就是死亡。」马偕在三月初登陆淡水,不到五个月他已经能用台语讲道了。
虽是外国人的长相,但马偕能够说着一口流利的台语,总引人好奇,想听听他说什么。从事宗教研究的真理大学校牧王荣昌则指出,马偕总是频繁地走入地方,接触人群,一马当先的行动,大家能感受到他真心地关心人民的苦痛,让人感觉「这个鬍鬚番,是跟我们在一起的」,也因此人民愿意听他说话,进而信教成为信徒。
而他徒步布道的形式,在台湾走透透,走访宜兰就有28次之多,甚至登上龟山岛、彭佳屿,这更是他融入台湾的例证。
医疗先行
「与早期来台的宣教士一样,他们必须藉助与民眾生活息息相关的事物作连结,突破在地人敌视的心防,所以最常见的就是医疗。」郑仰恩说。
马偕来台之前受过基础的医疗训练,他在日记中记录着,3月在淡水一找到落脚处,6月即开始医疗工作。除了用奎寧剂治疗疟疾,并且会要求病人吃流质食物、做运动,并呼吸新鲜空气。此外,回忆录中曾写着,「在地人对牙病怀有许多迷信,当时的人相信牙痛是因为牙齿里面黑头虫在作怪。」马偕藉由拔牙帮居民解除疼痛,得到纾解,也因此一手圣经、一手钳子是马偕留给人最深刻的印象。根据他自述,他亲自拔了两万一千颗以上的牙齿,一个小时可以拔超过100颗牙齿,许多老相片中,都留下他拔牙的经典画面。
此外,淡水做为国际通商口岸,有多国洋商进驻,洋商们会共同聘雇公医,马偕即与公医合作,救治病弱的人。1880年,马偕成立「沪尾偕医馆」,经费是来自美国底特律的马偕夫人为纪念亡夫马偕船长的捐款,偕医馆在清法战争时救助了许多伤患,亦是北台湾最早的西医院。
马偕过世后,台湾基督长老教会台北中会在今中山北路筹设医疗中心,为纪念北台湾的医疗先驱,定名为马偕纪念医院,如今马偕纪念医院在需要的地区、领域皆适时伸出援助的手,传承马偕精神。
全人教育精神
现今淡水真理大学内的「理学堂大书院」是台湾首见的新式学校。1882年,赴加拿大述职的马偕在家乡募得基金,并以家乡「牛津郡」命名「Oxford College」,又称「牛津学堂」。
此前,马偕的授课是「在大榕树下以苍空为顶,青草为席」的「逍遥学院」,知识不只是在书本中,他带着学生体验自然,认识生态,在《马偕日记》中记录,除了讲述神学与圣经外,他还带领学生学习地理、天文、解剖学、地质、植物、动物、医学、临床实习等;外出布道时,更不忘採集植物、矿物,收集原住民的文物。
这样的课程,郑仰恩解释是来自苏格兰启蒙运动的精神,「当今所谓的现代世界观都是启蒙运动时建立起来的。」17~18世纪,当时欧洲各国启蒙运动聚焦在科学、医学、教育等各领域,开启了现代化的发展歷程,「苏格兰很特别,苏格兰的启蒙运动最终聚焦在『教育』,旨在训练人成为一个有社会良知的知识分子。」
如此的教育概念与当今的通识教育——培育个人全方面对世界的认识与独立自主的思辨能力——遥相呼应,也因此有人说,牛津学堂可算是台湾通识课程的先驱。
马偕过世后,其独子偕叡廉在1914年成立了淡江中学的前身「淡水中学校」,从制度面培育台湾人才,在八角塔校舍养成了无数台籍菁英,贡献所长,效力社会;淡江中学校史馆馆长王朝义细数着,如台湾第一位女医生蔡阿信、革新台湾护理制度及教育的锺信心、带领台湾从威权走向民主的前总统李登辉、被尊为台湾文学之母的文坛前辈锺肇政,都是出身此校园。
送给台湾的礼物
阅读马偕的文献,世界地图是资料中会不时出现的物件。
在1872年5月8日《马偕日记》里面记录:「挂起一张一张世界地图并开始教导阿华(严清华,马偕的第一位子弟)。他因此大开眼界,如同美国俚语所说:「脱掉手套」(With gloves off)。」
从现存牛津学堂的老照片中,可以依稀看见墙壁上张贴的一张世界地图,想那时候的学子从地图知道了台湾的位置,也了解这个世界何其广大。
又一则郑仰恩与我们分享的小故事,台湾第三任总督乃木希典将军去北投社头目家里拜访,赫然发现墙上有一张世界地图,一问才知道是马偕相赠的。「这代表马偕的世界观,他很希望把在加拿大、苏格兰所经验到的开明世界带到台湾来。让台湾人认识世界,也认识自己。知道自己不只是活在台湾,也是跟世界可以接轨、同步的。」
而读过马偕回忆录的人,对书中记录包罗万象的台湾一定印象深刻。除了从地质、动物、植物、人种学的观察,惊嘆马偕的博学多闻外,更会因马偕的幽默而微笑,像他写「蚊子:只有母蚊会盯人,但是因为她办事效率太高,因此不论是皇帝的王宫或是乞丐的草棚,都要挂蚊帐,才能安心地睡觉。」「芒果:北台湾的芒果实在无法讚美,因为它的味道像松节油一样。」他更观察台湾人用了香蕉的树干纤维织成夏布,槟榔可作为和解的礼物等等,还记录多次与爬虫类「蛇」相遇的有趣经过。马偕写下:「每一片叶子都是一种语言,每一朵花都是一个声音。」从万事万物中去领略世界的秩序,马偕对于福音的定义是很宽广的,更希望藉由认识更广阔的世界,进而了解背后创造宇宙秩序的上帝,郑仰恩阐释。
女力赋权
在那时封建保守的台湾,马偕更为在地的女性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径。他创立了「妇学堂」、「女学堂」,为台湾女子教育的嚆矢,受此新教育的薰陶,女性能汲取新知、发展志业,不再囿于家庭的束缚,进一步改变了妇女的社会地位。
只是,「马偕并非女权的倡议者,他是本出于人道关怀,同情女性处境,对弱势伸出援手。」王荣昌解释。但那样的行动,甚至翻转了台湾女子的一生,张聪明即是一例。
孑然一身来台的马偕,因为社会氛围性别界线严谨,他所欲宣扬的福音无法亲近在地妇女。马偕透过引介,娶了五股坑信徒陈塔嫂的养孙女,并将她改名为张聪明(本名葱仔)。
张聪明成了马偕的牵手,马偕是她的老师,带领她认识世界,张聪明也成为马偕最得力的助手,在女学堂授课。马偕两次回加拿大述职,都带着张聪明同行,她在加拿大能以英语接受媒体採访,从容应对;研究者考据他们的路线,张聪明被认为是台湾首位环游世界的女性,而从她留下的照片中,更看出张聪明在生命翻转后,眉目所展现的自信风采。
长长久久的思念
1901年,马偕因喉癌病逝,年仅57岁,结束了他探险而丰富的一生。他遗言埋骨台湾,留在淡江中学内的马偕墓园,至亲家人也长眠于此。2021年,马偕家族第三代过世,淡江中学也在墓园里立碑纪念,让台湾人久久想念。
长年投入淡水文史工作的苏文魁,从20多年来社区营造的歷程,提点了马偕对台湾的重要性:「在台湾近代史中未曾有一位外国人和一个地方的歷史文化如此不可分割。百余年后仍然能累积庞大的能量帮助地方发展,不仅变换地方文化气质,也改变城镇风貌、带动地方产业。」
确实如此,台湾与加拿大的缘分,从马偕登陆淡水的150年前就牵起,马偕的徒子徒孙仍活耀在北台湾从事传教的事工。1995年底,淡水老街上立起了马偕的半身雕像,2000年,加拿大牛津郡与淡水结为姊妹市,2015年,淡江中学与加拿大牛津郡Woodstock Collegiate Institute缔结为姊妹校,加拿大马偕委员会与台湾多年来互访交流;淡江中学和真理大学是加拿大友人来台必访的景点之一。台湾不忘感恩,2020年因Covid-19疫情,台湾政府和民间陆续捐助超过200万个医疗口罩及防护用品给加国,其中更特别送到安大略省和牛津郡,共同抗疫。
2022年,中华邮政推出了马偕来台150周年纪念邮票;淡水捷运站公共空间进行「马偕上陆淡水150周年」展览,一幅幅珍贵的檔案照片,带我们领会马偕的足迹。随着3月9日登陆日的到来,在马偕故居、牛津学堂都设有特展,各方举办的马偕纪念音乐会、联合庆典礼拜、「在歷史长廊中重寻马偕宣教踪迹」体验行程等活动,要我们不忘马偕对台湾这块土地的爱与贡献。
为宣教而渡海来台的马偕,他的生命与台湾土地紧密交织,写成了台湾的歷史。他传道的29年中,设立了60所教会,培训了数十位的在地传道人。他曾说,台湾是他选择的家乡,加拿大是他的祖家,台湾是他认同且委身之地,这份精神在马偕来台宣教150周年之际,让人永久怀想。
本文作者:邓慧纯
(本文摘自《台湾光华2022.3》)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