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重肋骨骨折的「连枷胸」患者,常合併气胸、血胸或呼吸衰竭等併发症,整体死亡率介于1~2成之间。为因应这群病患的需求,中央健康保险署今宣布,自5月1日起将治疗连枷胸病患的「肋骨固定系统」医材纳入健保给付。每个病患以3个骨板、18支骨钉为限,最高给付20万6253点,估计健保1年投入1.052亿点预算支应,约有510人受惠。

健保署表示,人体的肋骨共有12对,左右对称,连接胸椎和胸骨而组成胸廓,具有保护肺臟、心臟等重要器官的功能,并随着呼吸,配合横膈膜活动而进行扩张与收缩。临床上,任何重击胸壁的外在撞击力,例如车祸、高处坠落、跌倒或运动伤害,都有可能造成肋骨骨折,也是最常见的胸部外伤之一,并以第4对至第10对肋骨相对较易受到钝挫伤或骨折。

大部分单纯性的肋骨骨折只是裂开,不需手术治疗,肋骨会自行生长癒合,约需2到3个月时间;不过,对于多根肋骨出现节断性骨折、严重错位的「连枷胸」病患,会在胸壁产生一块由多根肋骨片段与相连软组织组成的浮动组织,常因局部剧烈疼痛而不敢正常呼吸,形成换气不足、低血氧的现象,有可能造成呼吸衰竭而需插管治疗。另外,断裂错位的肋骨也容易伤及肺部及血管,提高气胸或胸腔大出血等併发症,整体死亡率约为1~2成。

外伤性肋骨骨折的治疗通常以止痛药跟避免肺部感染等保守性的症状控制为主,健保署表示,以往治疗「连枷胸」手术是以钢丝或一般骨板固定,但往往效果不佳。相较于保守非介入性治疗,「连枷胸」病患接受固定手术的疗效及安全性,各篇文献的结论均显示,接受固定手术可显着减少呼吸器使用天数、整体及加护病房住院天数、肺炎发生率及气切处置使用率。英国NICE于2010年发布的治疗指引亦指出,植入金属固定物稳定连枷胸的疗效是正面的,没有严重的安全顾虑。

健保署近期召开特殊材料专家谘询会议,与会的台湾胸腔及心臟血管外科学会、台湾胸腔外科医学会、中华民国骨科医学会及台湾外伤医学会的代表表示,连枷胸病患多合併呼吸衰竭且不易脱离呼吸器,若能接受「肋骨固定系统」植入固定物,可及早脱离呼吸器,并可解决胸廓变形等临床疗效。

「连枷胸」病患须固定的部位主要视骨折错位的程度以及病人深呼吸时疼痛的部位而定,临床上,针对第4至第9对的肋骨骨折进行固定是效果较佳的选择。经健保共拟会议决定,将给付每位连枷胸病患以3个骨板、18支骨钉为限,每人最高给付20万6253点,估计健保1年投入1.052亿点预算支应,约有510人受惠,5月起上路。

健保署长李伯璋表示,健保署会在财务可负担及真实世界资料下检讨各项给付规定,并持续努力将具有临床实证效益且临床治疗必要的新医材纳入健保,将医疗资源妥适运用于不同科别领域之病患,以达到精进医疗照护品质及守护全民健康福祉之目标。

#连枷胸 #病患 #肋骨 #肋骨骨折 #健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