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趋势及投资人对企业ESG的重视,愈来愈多公司增设「永续长」一职。《远见》举行「2022永续长大调查」,全面盘点企业永续转型现况,独家解密永续长的关键任务。
ESG不只翻转企业营运思惟,更重组业界对组织人才的想像与配置,愈来愈多跨国企业增设「永续长」一职,统筹企业的永续事务。
近年,台湾也连发了好几道ESG法令。没完没了的法遵要求、资讯揭露、净零承诺,让企业主们神经紧绷,忙着发出各种永续人才召集令。
在这当口,《远见》举行「2022永续长大调查」,是台湾首份永续长大调查,除了全面盘点企业永续转型现况,也独家解密企业对永续长的期待与KPI。
395家回卷企业中,约52.2%为泛科技业,包括半导体、电脑与电机业(21.8%)、电子零组件业(15.2%)、其他科技业(15.2%),而28.4%为工业、服务业14.9%,金融业则占4.6%。问卷的产业比例大约相当于台股上市柜结构。
最大ESG难题:法遵挑战高
首先,业界担忧的中长期营运挑战,前三名分别为总经与投资环境变动剧烈(57%)、疫情未歇仍有变数(56.2%)、企业营运与商业模式需转型(43.8%)。
本次调查涵盖俄乌战事初期与303大停电,有高达37.5%企业忧心「净零」法规趋严,企业却难找到减排替代方案,排第四名;地缘政治风险则是第五大挑战(24.6%)。
此外,谈到企业现阶段面临的ESG议题或永续转型难题,最多企业、50%担心「环保法规与ESG政策趋严,法遵挑战高」。
二到四名依序是:缺乏相关人才与相应组织来推动(48.7%)、尚未与本业的商业策略结合(35.7%)、难以有效整合内外部资源(31.7%)。
值得注意的是,对ESG政策与环保法规趋严的忧虑,也促成企业永续转型的契机,压力成了动力。
企业被问到推动永续转型的主要原因时,高达67.3%是为了顺应主管机关的ESG法规、减排标准。其次,是需对应关键客户的供应链策略与要求,52%企业有此压力。
但也有企业是为了寻找新商机,而推动永续转型,约46%企业认为「ESG是大势,想及早开拓新品牌、新市场与新客户」。27.2%认为,必须对利害关系人(例如,股东、消费者)有交代,另25.7%是公司自发性投入。
企业永续转型,自评成绩仅46.2分
那么,业界对自家的永续转型满意吗?会打几分?调查结果分数意外地低,平均只有46.2分!
分数如此低,其实是因为还没准备。本调查发现,高达56%企业根本还未拟定永续宗旨或计画,更遑论完整的永续发展蓝图。
而那些号称已有永续计画的企业,从拟订至今,平均也只约4.1年。
「想挽回地球的未来,人类已没剩多少时间!」KPMG安侯永续发展顾问公司董事总经理黄正忠说,永续议题已喊了20、30年,企业转型却仍慢步前进,各国政府只能加快推行绵密法规,期待能对企业施加「紧箍咒」般的催逼效果。
企业的动作真的要快一点了。本调查发现,约15.9%的企业,还没进行永续转型的想法;37.2%在评估期,才正开始草拟方向或计画,尚未执行;也就是说,逾半企业、53.1%还没实质启动永续转型。
真正动起来的企业,也都还在前期阶段:26.3%在试验期,开始小范围执行特定专案;约12%进入导入期,部分部门开始改变工作模式。进入发展期者占6.1%,即所有部门都开始转型。只有0.8%企业,有自信说已处于成熟期。
黄正忠观察,企业的永续转型进度慢或推不动,主要是因为企业上下没有共识,因此转型初期,永续理念的推动与说服就很重要。那谁来做这些协调促进的工作?当然就是「永续长」。
9%企业设立永续长,金融业最多
然而,《远见》调查发现,仅9%企业专设永续长(或永续事务的专责主管)。交叉分析业态,金融业约16.7%设立永续长或专责主管、半导体与电脑电机业(12.8%)、其他科技业(13.3%)也较平均值高。
对照目前台湾业界永续转型的发展,确实是金融业与科技业走得较快。
此题中,25.3%企业表示,虽未专设永续长或专责主管,但已有主管兼职负责永续事务。而这些永续长、专责主管或兼职负责永续事务的主管,约87.4%属于向执行长直接报告的一级主管。
受调企业中,另有11.6%由董事长/总经理/执行长兼任永续领导人。这个现象在重工业(16.3%)、电子零组件业(15%),又更为常见。
那些没设立永续长或永续专属主管的企业,不设的主要理由为何?最高比率的答案是公司规模太小(38.5%)。其次依序是:由既有主管兼任统筹即可(36.5%)、公司未涉及太多永续相关业务(30%)。另有8.8%企业表示已准备增设此职务。
不过,就算有了「将」,也得要有「兵」才转得动,已设立ESG或永续转型专责单位的企业有多少?答案是20.3%。其中,以金融业(38.9%)、半导体与电脑电机业(27.9%)最多。
同时,32.4%企业表示已有其他单位负责,13.4%考虑增设永续主责单位。但有28.1%表示目前不考虑。
而那些未设立永续专责单位(如ESG办公室、永续事务小组)但已有其他单位负责的企业,是由哪些单位/部门来兼职负责?
营运管理相关部门占25%,其次依序是财务部(18.8%)、一级主管单位如总经理室(14.8%)、人资部(12.5%)、企划部(11.7%)。
企业永续发展协会策略发展总监王玲?分析,现阶段由第一线营运管理部门来推动ESG议题是合理的,诸如厂务生产部门就直接对应碳排议题、金融业的授信贷款部门对应气候融资等绿色信贷议题。
至于财务部兼代,则因为ESG涉及IR(投资人关系)与金管会规定揭露的永续报告书,所以企业可能先委由财务部处理。而有些由人资部门统筹永续事务,显然与企业渴求永续人才,必须进行招募规划有关。
本调查也发现,永续长(或永续主管)有96.6%是内部人才调任,印证这个职务必须熟稔公司文化,以利于在转型过程中调和鼎鼐。
永续长首要任务:跨部门凝聚共识
「永续长」对台湾企业来说是新职务,究竟业界对之最大的期待是什么?
在问到「永续长(或永续主管)现阶段最应该致力于哪些事情?」高达六成企业,期待永续长能「跨部门沟通协调、凝聚共识,倡议推动永续转型」。
也有约56%认为该「盘点资源与缺口,规划公司的永续蓝图」。其后是协助公司遵守ESG法规与政策(51.9%);辨识ESG挑战与风险,让企业营运不踩雷(43.5%)。
「永续长的主要任务,就是让球有人接、还接得顺!」黄正忠指出,在多数企业之中,永续事务并未被整合进日常的业务营运流程中,也因此像颗皮球,经常被踢来踢去。也因此,永续长的角色至为关键,必须凝聚共识与理念说服。从企业的期待看来,已充分认知永续长在永续转型过程中的核心定位。
那么,企业会赋予永续长什么样的KPI,以哪些标准来验收表现?
前三大指标分别是:规划公司整体的永续发展蓝图(59.7%)、对内凝聚共识、型塑永续文化(45.6%)、将ESG原则导入核心业务、协助商业模式转型(37.5%)。
从企业对永续长的阶段任务期待与KPI设定,大致可看到永续长的需求特质。
资诚永续发展服务公司董事长李宜桦建议,企业寻找永续长可从三大特质思考:strategic(策略性)、passionate(热情的)、influential(有影响力的)。也就是说,永续长对永续议题要有热情与认同,并对相关工作的推进有策略性规划;在过程中,可将专业语言转译为普通语言,有能力影响并说服企业高层与各部门投入ESG任务。
企业导入永续转型,究竟为了达成哪些效益?前三名分别是:有助于推动企业社会责任、完善经营环境(42%);顺应国际「净零碳排」法规(37.2%);凝聚团队共识与永续文化(36.7%)。
35.7%企业已编列永续预算,决心玩真的!
然而,企业是否给了永续长必要的资源?是否玩真的?本调查从「预算编列」与「董事会议程」来检视。
调查显示,约35.7%企业已在今年度针对永续议题投入预算。这些已投入预算的企业,平均投入公司营收的2.5%;其中,有76.6%企业表示预算比前一年更加成长,而平均成长幅度为63.2%。
此外,已有40.8%企业将ESG议题纳入董事会议程。就以2021年度来说,将ESG议题纳入董事会议程之平均比率为30.4%,意即十次董事会中,约有三次在正式议程中讨论到ESG议题。
「看起来,多数企业是玩真的!」王玲?说,董事会、大股东与管理高层的支持,会是永续长推动改革的必要助力。她观察,业界对永续转型严阵以待,主要还是来自于法规框架下的营运压力。
金管会碳盘查要求,让六成业者头痛!
台湾政府已宣布将在2050年前达成「净零碳排」,在这之前每隔几年就有一个全球性的ESG法规关卡。其中,令六成业者头痛的,就是金管会要求2027年前,全体上市柜公司都要分阶段做到碳盘查(2029年前完成验证)。
而近来引发业界高度瞩目的,莫过于国发会订于3月颁布的「台湾净零排碳路径图」。早在未正式颁布之前,企业界已针对国发会释出的四大方向研拟对策,高达67.5%企业担忧碳税将造成营运成本升高。
另有48.6%质疑「碳盘查、碳揭露与碳交易的标准不一,企业难以遵循」。此外,各有38.3%企业担忧「政策目标与实际执行有落差,影响企业营运」「维持企业营运的替代能源取得不易」,这些都是业者光靠自身力量无法解决的结构性问题。
挑战这么大,那么,业者自评何时可跨入永续转型的成熟期,意即永续转型成果已融入核心业务,并带来成效?调查显示,平均为6.5年,业者还算乐观。
不过,王玲?指出,从发想永续蓝图、到策略与行动计画拟定,一直到最后的执行架构方法,都需大幅度磨合;而ESG每项工作,都有其科学性的实务验证指标,例如,碳盘查可能就得花上两~三年时间,业者最好订立合理的短中长期阶段性目标。
在这场全球性的竞赛中,随时可能被淘汰,台湾企业再不拚永续,未来恐难在世界舞台上继续发光!
本文作者:林让均
(本文摘自《远见杂志4月号430期》)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