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促进产业塑胶循环再生,减少废塑胶採焚化处理,环保署协助产业重新检视废塑胶型态与类别,将可回收的塑胶资源循环利用,重新回到产业端使用,提高废塑胶再利用比例。环保署呼吁,减废需从源头及后端双管齐下,即在源头减少使用降低废弃物量,后端确实分类增加在利用机会,降低焚化炉负荷。链结上中下游产业,形成资源循环产业链,投入技术研发与制度革新,提升资源循环效率。

我国塑胶再利用技术相当成熟,在产品研发与技术开发都持续创新,如宏恩塑胶公司导入海废再生提升环境效益;大丰环保公司协助产源驻厂分类减容与消费后回收再生的材料(Post-Consumer Recycled Plastic,简称PCR)塑胶再利用、洁安公司开发铝塑分离技术、环应公司将产源塑胶包材回收制成客制化产品等,有助于优化既有塑胶循环的途径。推动回收再利用创新技术,减少废塑胶能源化比例,环保署预估效应,资源化比例由65%提升至75%,约增加3000吨再利用。

环保署表示,国内事业每年产出约24万公吨塑胶废弃物,约28%再利用处理,为提升塑胶资源循环再利用比例,积极推动产业循环模式,从民生领域延伸至工业界,链结产业与回收再利用端,建立产业塑胶资源再生循环网络,产业转型导入循环模式,解决难以回收的塑胶问题。以科技业创新作法为范例,台积电透过「供应商物料包装规范白皮书」规范供应商材质使用,搭配回收再利用业者驻厂协助分类,结合创新技术开发共计20余种再生产品,110年废塑胶资源化8千公吨,资源化比例为66%。

日月光集团成立循环资源再生中心,集中各厂商产出废塑胶,并依其材质特性、型态筛分细项多元再利用,将打包膜、塑胶袋、气泡袋,进入再利用机构,变成ASE专属垃圾袋;将卷盘、容器、把包带、胶卷、复合材、EPO等透过再利用机构,制成再生塑胶粒、SRF,进一步可再制出使用成品,可回到厂里使用。110年废塑胶资源化4千3百公吨,日月光废塑胶循环再生比率约68%,110年比109年增加2100公吨,目标两年后的2024年资源化比例100%。

日月光资深部经理(涂)秀妹表示,像是保丽龙可以回收使用十次之多,或是纸箱活用,所以很多东西一定要从源头开始做分类,光是塑胶就有分好几类,彻底去了解原料分析,分类后还是要再做分类、破碎、压缩过程,并把回收数量极大化,让后续厂商回收意愿增佳,成本降低,后续才可以做更有效利用,促成效益极大化,并培养相关新创产业,创造不同的可能性。相较于垃圾进焚化炉,仅是最终所处,但还是希望循环回收再利用,成为另一个新的产品呈现,减少环境负担,才是最有价值的。

(涂)秀妹提到,2018年海废事件后,市场价值在2018年大崩盘,导致可回收的物件都堆成山,所以诸如所类的垃圾乱丢事件频传,如先前的柴山事件,导致后端再利用回收厂商的意愿不高。而日月光透过减量、回用、替代与供应链协同合作,成立循环再生中心,造就塑胶回收高价值化,提高循环再生,创造内、外循环价值。

#塑胶 #废塑胶 #再利用 #资源化 #日月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