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民眾在北市信义区福德街发现疑似二战期间外国人战俘墓碑,提报文资价值审议,北市文资会16日审查认为战俘墓皆已迁葬,只有其中1个墓碑可清楚看到纪录,最后不指定古蹟并不登录歷史建筑、纪念建筑,建议另提古物列册。文史工作者萧文杰痛批,判定不具文资价值,古物委员怎么审得下去,市府未针对战俘编号做调查、评估即做出决定,实在有够草率。

北市工务局在福德街137巷8弄至89巷兴建道路,准备对边坡坟墓迁葬,有民眾发现有二战末期的外国人战俘墓碑,墓碑一度不翼而飞,所幸后来有寻回,由文化局函请工务局依《文资法》提报文资会评估文资价值。

文资审查小组4月到场会勘,认为该地区外国战俘墓皆已迁葬,只有其中1个墓碑可清楚看到纪录,不符合于文化资产中古蹟、歷史建筑或纪念建筑保存方式,建议另提文物审议。

文资会今审议结果,不指定古蹟,并不登录歷史建筑、纪念建筑。发现墓卑的民眾认为,即使没有文资价值也应该保留下来,盼能够立在原址展示。

萧文杰指出,墓碑是水泥制,日本在1945年8月15日宣布投降前,只有木头墓碑,几乎都烂掉了,古墓价值在于属于庶民集体记忆,当时台湾庶民角色是非常的尷尬,一方面要躲日军攻击,一方面台湾有人在战俘营替日本人工作,文资价值仅以官方角度去看,没有用庶民精神,就看不到文化资产价值。

他举蒋渭水墓为例,文资委员以迁葬为由就否决掉战俘墓碑重要性,相当荒谬,并质疑市府未对墓碑上战俘编号1759做调查、评估,实在是有够过份、草率,若墓碑不具文资价值,古物委员怎么审得下去。

#墓碑 #战俘 #价值 #文资 #迁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