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爆MIS-C首例 医:染疫6周内出现7症状速就医

国内日前出现一起10岁儿童染疫后发生多系统发炎症候群(MIS-C)个案,引发许多家长担心。马偕儿童医院小儿感染科主治医师黄瑽寧今天赴中央流行疫情指挥中心说明,MIS-C容易发生在感染后2到6周,并推估国内发生率「最糟的情况是万分之1」,也就是1万个感染Omicron的孩子会有1人发生MIS-C。

黄瑽寧指出,MIS-C是感染后发生的免疫反应,可能病毒已经在身上被清除,但身体的免疫反应还没静下来,可能发生在感染后2到6周,以9到12岁儿童最常见,但青少年也可能发生,成人亦有少数案例。

孩童多系统症候群。(图/指挥中心提供)
孩童多系统症候群。(图/指挥中心提供)

多系统发炎症候群6大症状。(图/指挥中心提供)
多系统发炎症候群6大症状。(图/指挥中心提供)

许多家长关心MIS-C发生率多少,黄瑽寧指出,由于亚洲人发生比其他黑人、拉丁裔等人种低,大约少了一半,且Omicron感染的发生率比过去的Alpha和Delta减少75%;虽然目前还没有明确发生率数字,但他推估台湾发生率「最糟的情况是万分之1」。

黄瑽寧提醒,由于MIS-C是多器官发炎,每个孩子的症状组合不一样;如果孩子感染新冠肺炎后2到6周出现发烧3天以上、腹痛或腹泻、呕吐、长皮疹、嘴唇红、舌头红、低血压等症状,务必向医师详细报告,大部分的儿科医师都会警觉可能是MIS-C,及早介入可以降低死亡率。

黄瑽寧指出,国外研究发现,打过一剂疫苗可以降低97%的MIS-C发生率,打两剂发生率几乎是零,台湾的疫苗接种率在青少年和儿童都很高。因此他认为,对于MIS-C不需要过度悲观,而是不需要像当年没有疫苗时这么害怕。

至于MIS-C是否容易发生在病毒感染严重的儿童个案?黄瑽寧指出,目前针对MIS-C的原因还没有明确的解释,以疾病定义来说,感染轻重和发生MIS-C没有关系,轻症个案也有可能发生;但医学一直在改变,5年后也许有不同的答案。

#MIS-C #多系统发炎症候群 #确诊后康復 #儿童 #多系统发炎症候群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