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环保、节能减碳意识的高涨,世界各国皆纷纷宣布2050年净零碳排的目标,并将低碳运输政策,列为首要推动项目。国内亦订定2050年达到净零排放的承诺,其中,2030年市区公车全面电动化,为政府在运输领域努力的重点。而电动大客车有许多系统(或次系统),乃至整车设计,与传统大客车有所不同。

市区公车全面电动化,并不是将动力系统,从传统柴油动力,转换至马达驱动系统,如此简单,而是如何让车体结构安全、耐用,乘客乘坐又舒适,在开发设计过程,大有学问。

以电动大客车的车体结构而言,因车辆少了过去传统大客车柴油引擎的配置,而增加了动力马达及电池组的搭载,整车操控特性,会因为重心变化而产生改变,故车辆的动态翻覆、碰撞安全、疲劳耐久,及振动模式等诸多结构特性,都必须重新进行设计。

有关电动大客车的结构设计开发,不外乎针对车辆安全性、耐久性及舒适性等面向进行评价。在安全性方面,车辆中心表示,将运用CAE分析技术,协助国内业者针对车辆安全检测基准、大客车车身结构强度,进行车体结构强度分析及改善,以确保车体在车辆发生翻覆过程中,骨架结构不会因碰撞变形,而侵入乘员生存空间,进而保障乘员的安全。

在耐久性方面,因应国内大客车疲劳耐久的法规要求,车辆中心强调,将辅导业者,以实车测试讯号,利用CAE分析技术,掌握整车结构可能发生疲劳破坏的位置,并进行结构优化与改善,进而使结构疲劳耐久特性,满足法规要求。

在舒适性方面,车辆的减振降噪能力,则成为首要议题。电动大客车在动力马达运转的过程中,倘若动力马达的隔振垫设计不匹配,将有可能导致动力马达的振动量,透过马达支架传递到车体结构,进而造成车内人员乘适性不佳的情况发生。

对此,车辆中心说,将利用模态解耦CAE分析技术,进行马达隔振垫的优化设计,进而协助国内业者挑选较适合的隔振垫,进行装配,以达到动力系统减振的功效。

#系统 #全球 #车辆中心 #动力 #马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