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受推崇的年度《远见》大学排行榜,重要指标之一的师生人数门槛,竟让拿到评选门票的学校仅89所,显见稳定师生人数的大学愈来愈少,且呈现强者恒强、弱者恒弱的M型化态势。 歷经盛夏指考挑战,等待放榜的学生与家长们,究竟如何选择心中最理想的学校?就读哪所学校就职无往不利?而今年排行榜常胜军、黑马又是哪些学校?《远见》带领读者独家揭密。
由于「与病毒共存」已渐成普世共识,促使高教现场也逐渐进入「后疫情」运作模式,除了师生对远距教学与实体上课的混合模式,愈来愈熟悉,甚至从中找到创新的学习型态,一度断绝的外地交流、校外实习、海外交换逐一恢復,亦即,大学的运作,重回「基本面」。
再者,由于少子化带给各大学的「退场」威胁,愈演愈烈,因此,当下来看大学的办学表现,更具意义。
《远见》大学排行榜评选学校门槛为「学生数3000人以上,且助理教授以上教师数150人以上」,而这被视为大学能否永续营运的基本门槛。孰料今年数量来到新低,全台133所大专院校中,拿到评选入门票的仅89所,跌破90大关,情势令人担忧。
稳定师生、教学品质的大学愈来愈少
而当台湾大学生的供给量,愈来愈难以支撑每一所学校永续营运,则迫使校际间,呈现强者恒强、弱者恒弱的M型化态势。
亦即,领先群学校(约1~15名),由于能吸引到足额和质优的学生,办学表现自然如虎添翼,加乘效应下,更能吸纳产学合作、国际交流机会,拉开与其他学校的距离。
另外,据《远见》观察,排行中上(约15~30名)的学校,多数选择锁定独家领域,以差异化特色吸引学生青睐;至于30名以外的学校,排名起伏强烈,某些学校更是快速坠落中。
这也让《远见》「2022最佳大学排行榜」,今年各分榜前十强学校,几乎都与去年相同,例如今年「人文社科大学前七强」「医科大学前六强」「技职科大前七强」就与去年排名一模一样;就算榜单上的学校排名有变化,也顶多是微幅波动。
综合大学〉
布局「永续」和「产学」有成,成大衝上第二
细看今年《远见》「2022台湾最佳大学排行榜」,「臺成清交」一直是国内最强的四所顶大,除了臺湾大学是永远的第一外,成功大学、清华大学、阳明交通大学在特色领域各擅胜场,加上校友眾多、支持母校动机强烈,不管是产学合作、跨国研发、趋势引领,这五年来,三校竞争激烈,每年排名都呈现麻花卷态势。
去年,阳明交大挟「工程名校」和「医科顶大」携手合校的利多题材,排名跃进,衝上全国第二;今年,成大搭上国际净零碳排大趋势、国家科技产业投资南移,以及过去几年,在「永续」与「产学」上的布局发光发热,力甩阳明交大、清大,今年夺下第二名佳绩(表1)。
进一步细看,成大在SDGs的学术研究与专利应用表现,都是全台前三强。国际重要大学永续评比,例如「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影响力排名」「绿能大学排名」,成大都是国内最高分学校;产学合作方面,成大2020全年产学合作总金额超过24亿,力压台大的22亿,站上国内产学合作表现最佳大学冠军。
「一所大学的使命,就是在所相信的价值上,对社会产生影响与意义,」成大校长苏慧贞在之前《远见》採访中强调,预见大学未来走向,关键在于察觉世界当前的改变,并透过「通识价值化」与「专业核心化」,把趋势落地为行动与教学。
所谓「通识价值化」是让成大必须为每一个系所的学生,提供理解在地、关心社会、认知世界的课程或管道;「专业核心化」则是将大学学术能量,不论是工程、资讯、医学、教育、人文等,让老师研究与学生所学,都能在社会议题上做出实践。
让所有人「知道」又能「做到」,随着大趋势真的到来,过去累积能量于是发光,带动成大整体表现衝上顶尖。
人文社科大学〉
台师、政大蝉联冠亚,暨南抢进前十
人文社科大学排名,臺湾师范大学蝉联冠军,政治大学排名亚军,淡江大学季军,前七名连续三年名单都不变,可见台湾人文社科类别中的大学领先群,已正式形成(表2)。
然而,今年依然有两所学校表现特别突出,一是去年重回前十的静宜大学,今年更进一步,前进到第八名,相比去年,静宜在社会声望、学术、产学合作、财务四个面向都有明显进步,显示人文社科大学,除了专注原本擅长的人文关怀社会影响力外,在科研和产学上,透过培育台湾所需的人文科技跨域人才,也能创造明确的办学亮点。
此外,从去年第14名前进到第九名的暨南大学,是今年人文社科大学分榜的新黑马。暨南大学是国内率先以「绿色大学」为办学目标自居的大学,随着永续议题近两年大热门,让暨南大学在社会声望,尤其永续议题上表现突出。
暨大校长武东星是国内知名光电科技专家,过往在中兴大学与大叶大学任教期间,强力锁定产学应用,积极推动技术移转、发明创新;来到暨大后,锁定暨大在游憩、观光、服务等领域的在地优势,大力推动产学合作,着力校内科系特色与科研重点,在南投各乡镇寻找可实际应用的场域,目标让学校教学也能「同时兼具财务收益与在地支持」,培养师生学以致用能力,带动暨大产学合作表现进步超过20个名次,是排名大跃进的关键。
医科大学〉
北医、中医大、高医持续霸榜前三强
医科大学部分,今年入榜的六所学校,排名与去年完全一致。臺北医学大学蝉联冠军,中国医药大学亚军,高雄医学大学季军(表5)。
北医身为国内校地面积最小的大学,却能创造医科大学中的最佳表现,关键在于现任校长林建煌上任后,积极重塑北医的人才培育愿景。
当传统多数人依旧以为,医科大学就是以「培育医事人才」为主要目标,北医近年积极转型培育「生医产业生态系人才」,透过分润制度、奖励机制、科研导引,全力推动校内各系教授、所属医院,把研究转化为「可商业化的创新应用」,同步促动学术研究、产学合作、技术转移、财务收入、创新创业的拓展。
北医在2020年成立「臺北医学大学生医加速器」,两年后,就已有超过20家衍生新创公司,其中三家更获得全球最大非营利加速器「Mass Challenge」的资金挹注,让医科大学师生转型创业家思惟,正是北医对比其他医科大学,能持续在学术科研、产学合作、财务面向创造优势表现的关键。
技职大学〉
台科、北科、云科、明志维持前四,勤益前十名进步最多
去年,台塑集团体系的明志科技大学,首度突破传统印象中「国立科大优于私立科大」,荣膺技职大学第四名,仅次于臺湾科技大学、臺北科技大学、云林科技大学,创下私立科大最佳表现。今年继续维持好表现,技职科大前七名名单,和去年完全一致(表3)。
今年前十名中进步最多的,是从第十名前进到第八名的勤益科技大学。
勤益科大校长陈文渊在今年2月的《远见》专访中表示,从去年至今,国内科技业、制造业遭遇严重的人才荒,也推动素质良好的技职学生,成为企业争抢的人才。
有别于很多学校抢搭半导体人才热潮,勤益位于台中雾峰,正是中台湾精密工业的最大聚落,也是这一波人才争夺战中,最缺工的产业与地区之一。陈文渊锁定工业4.0趋势,去年成立智慧自动化系,聚焦智慧制造应用与机光电整合应用两大方向;另外,也成立人工智慧应用系,聚焦于智慧系统和影像产业,有智慧机械概论、工业物联网数据撷取与应用、AI影像辨识等多样课程。
「勤益科大临近超过十个工业区,挟着地利优势,就与500多家厂商合作,」陈文渊强调,产业加速转型,产学合作也就更显重要,让科研对焦产业、让学生接轨企业、让企业协助教学,勤益在「社会声望」「学术研究」「产学合作」「国际化」面向的排名都前进,是勤益整体排名提升的关键。
私立大学〉
逢甲打破医科优势衝上第四,元智进入前十强
私立大学前十名学校,有两大变化(表4)。首先是逢甲大学进步一名,排名第四。别看这小小进步一名,毕竟前六强中除了逢甲,都是设有医学院的大学,医学院在学术论文的发表、产学合作的带动、经费收入的提升上,都具备「绝对优势」,逢甲能力抗几乎可说是「不对等竞争」的强敌,可说是近三年来,国内整体表现最卓越的私立综合大学。
逢甲以「如何打造高起薪毕业生」出发,思考企业转型人才需求,认为必须让学生具备「定义问题、提出解法、试误修正」的问题解决力,为此导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CDIO」创新教学模式,搭配以实际企业问题或社会议题为题目的专题实做,锻炼实战型人才,获产业高度肯定。
第二则是元智大学重回前十强,从去年的第12名进步到第9名。细看排名进步关键,在于「社会声望」进步9个名次、「教学表现」进步20个名次。今年2月走马上任的元智大学新任校长廖庆荣,原为台科大校长,从国立科大转任私立大学的他强调,元智的特色,一是「英语教学」,元智是国内第一所开办全英语教学的大学,而去年教育部开始推动「双语国家」政策,让元智取得领先位置;二是「教学品质」,元智是国内第一所获得国家品质奖的大学,在近年大学退场的议题上,元智在教学品保上有所保障。
这些过去累积的努力,都反映在今年的评比成绩中,成为带动元智名次进步的主因。
本文作者:谢明彧
(本文摘自《远见杂志07月号433期》)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