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喜欢吃炸的肉圆,还是清蒸的肉圆?搭配浓郁的酱料或是清爽的酱汁?」从肉圆的口味偏好,可以看出一个台湾人来自岛内哪个区域。吃完肉圆后,再将四神汤或大骨汤倒入碗内,感受酱料与汤头融合的清甜,这是老饕才懂的内行吃法。
彰化北斗是肉圆发源地之一,在清朝是重要的内陆港,南来北往的货物在此转运,带来丰富的乾料。地方乡亲因着相同信仰,组织神明会,交谊的过程中,分享了原乡点心「粉丸」的做法,经过在地化的发展,成为现在的肉圆。
肉圆的皮、馅、酱
北斗肉圆与彰化市区的肉圆都需油炸,但程度不同。北斗肉圆蒸好后,丢入油锅内,没有激烈的油花,反而温和地在油锅中翻滚,待煮熟后浮上捞起,压挤沥油,外皮依然光滑。而彰化市区的肉圆,油锅温度更高,肉圆在锅内热烈地炸,形成酥脆的外皮。
从外观来看,北斗肉圆有着指头捏过的痕迹,原因在于包馅料时,师傅会依序将粉浆、馅料、粉浆塞在模型里,然后再用手挖出,送入蒸笼。而彰化市区的肉圆,将馅料放入碗内后,蒸熟后再用餐具取出。
北斗肉圆的馅料,多使用笋丁,看各家爱好,或蒸或炒再包入馅。当竹笋产量不够,店家会改用同样清脆的大头菜替换。猪肉则选择具有弹性的胛心肉和后腿肉,腌渍冷藏后,不但入味且不黏手,隔天才方便包肉圆。
酱料是肉圆的精髓,北斗肉圆的酱料以米浆为底,依店家喜好加入不同调味料。像是北斗的「肉圆瑞」和「肉圆宾」都加入豆豉,但是前者再加入五香粉与葱蒜,后者则加入胡椒粉与甘草等材料,使酱料味道丰富浓郁,是北斗地区肉圆的一大特色。
北斗的肉圆街
北斗的肉圆店早期集中在奠安宫与土地公庙附近,经营的老板多来自范家与杨家。研究台湾饮食文化的北斗青年顏震宇表示,这些肉圆店的老板多来自同一个神明会,现在肉圆生的二楼依然供奉着三山国王,神明会的成员彼此会交流做肉圆与经营店家的经验。
顏震宇访问北斗肉圆店的过程中,发现范家尚未开店前,就有做肉圆的传统,不过当时的肉圆有分为包肉、没包肉两种,后者是竹笋、香料加上番薯粉搅拌,捏成一块,丢下水煮汤,这与泉州当地的点心粉丸类似。先民来台后,粉丸经过在地化发展,加入笋丁与猪肉,最后淋上特制酱料,形成台湾道地的小吃。
在北斗肉圆店,常看到菜单上也有米糕这道菜,因为北斗附近城镇是稻米产地,也是货物集散地,所以有很多南北乾货:香菇、虾米、鱿鱼,成为制作小吃最好的食材。在清朝为港口,后来是日治时期客运的大站,北斗肉圆就这样随着南来北往的旅客,散播到台湾各县市,成为遍布全岛的小吃。
台湾各地肉圆大比拚
肉圆在台湾各地发展出不同特色,成为饮食作家乐此不疲探讨的主题。作家王浩一在〈这个肉圆遇见那个肉圆〉文中,提到埔里的「阿甲肉圆」吃法独特,店家建议客人先将肉圆Q弹的外皮吃完,碗里留下内馅与酱料,再倒入店家免费提供的大骨汤,感受酱料、肉香与高汤融合的滋味。而屏东肉圆使用高比例的在来米浆制作肉圆外皮,相较于彰化肉圆与北斗肉圆半透明的外皮,屏东肉圆外皮顏色较白,而且清蒸后不油炸,浸泡在滷汁中,使香味渗入外皮。
作家焦桐在《味道福尔摩沙》一书中,观察到肉圆馅料主要分为笋丁或笋丝、香菇、葱头,台南的肉圆多会再加上虾仁。而猪肉馅有肉角、肉丝两种口感,像是彰化的「烧肉圆」。
着有《彰化小食记》的作家陈淑华,从小在彰化长大,当时肉圆还不是普遍的小吃,逢年过节才会跟母亲上街享用,离乡工作后,最令她难忘的是彰化肉圆酥脆的外皮与带有嚼劲的粉团。看似简单的肉圆外皮,成分的种类与比例稍有调整,口感就大不同。陈淑华发现「肉圆南」的外皮单以番薯粉制成,外观近乎透明,还带有一股淡淡的番薯味。
有关肉圆的文献记载,陈淑华在日治时期小说家杨守愚的作品〈过年〉中,发现了肉圆摊的身影,因为年关将至,所以肉圆摊大声地在街边招揽客人,想多赚点钱好过冬。同样在日治时期,池田敏雄于《民俗台湾》发表〈台湾食习资料〉,描述当时艋舺有制作番薯粉的技术,将番薯磨成粉加入水中,沉淀的淀粉晒乾后即得。因此,陈淑华推测当时台湾农村有制作番薯粉的习惯,肉圆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逐渐诞生。
肉圆是技艺、是歷史
肉圆这道小吃对台湾而言,是一门技艺,也是歷史。
凌晨六点,北斗「肉圆瑞」的厨房里,两位师傅与老板娘正熟练地将炒过的笋丁、腌渍的猪肉,放进锡制的模型里,最后裹上一层粉浆,再迅速地将整颗肉圆挖起。因为技法不同,三个人做的肉圆外型都不相像,一位师傅说:「以前这个模型都是要订制的,会跟着师傅习惯一辈子。」
厨房里,瀰漫着五香粉、米浆的香味,一旁的机器正在搅拌粉浆,锅子同时有炉火加热,这样做出来外皮才有弹性。第三代的老板范士贤,从小就跟着父亲学做肉圆,他认为做肉圆的重点在于掌握皮与馅的比例,每一次抓料的份量都要适当,肉圆包好后,蒸15分钟后用电扇吹凉,再送入冷冻库。
每年妈祖遶境经过北斗,入庙前会经过宫前街,肉圆瑞的旧址就在附近,于是从第一代老板开始,会招待骑脚踏车的香客队伍「铁马队」吃肉圆,多年来已成为传统。
另一家北斗肉圆老店「肉圆宾」,现址在省道台一线旁,因此有许多名人造访,留下他与老板的合影。其中一张照片是,老板张凯伟受邀到总统府,为国宴提供肉圆的照片。
厨房内,老板娘正在包肉圆,她指着桌上放调味料的瓶子说:「我们不用五香粉,而是用甘草,自己磨粉。」因为娘家经营中药行,老板娘选择用甘草调配酱料,而这份甘甜正好可以中和酱料中豆豉的涩味,也让肉圆入口后回甘。「很多人以为包肉圆很简单,但是,如何让手自在地抓粉浆,也是一门功夫。」
老板张凯伟年轻时是举重选手,即使现在不在训练场上,对炸肉圆也力求完美呈现。他在油锅旁放着一小盆粉浆,因冷冻后的肉圆表皮有裂缝,所以肉圆下锅前,他会用少许粉浆填补,避免油炸时变形。对张凯伟来说,当客人说他的肉圆好吃,那份肯定与当初他在场上的荣耀,都同样珍贵。
在台北这座城市里,可以看见各式变化的肉圆。「阿财彰化肉圆」,经营超过40年,其酥炸的外皮,让许多离乡的彰化游子得以解馋。老板为了因应台北人的口味,让外皮不过于酥脆。老板也建议客人品嚐时,从原味开始,加甜酱,再加辣酱,最后倒入大骨汤,感受不同层次的味道。而隐身在巷弄里的「剑潭肉圆王」,是营业超过40年的清蒸肉圆,老板出身云林,使用的粉浆在来米比例高,并调整水与粉的比例,降低粉浆的浓稠度,使外皮吃起来更清爽。
就像作家陈淑华创作《彰化小食记》的初心,从家常菜与故乡小吃,找寻自己的身世与地方的关联。在各地的肉圆里,可以一窥当地的歷史与在地人的口味。
一颗肉圆承载着先民之间、对环境的互动,也展现当代台湾小吃的技艺,几样简单的食材,只要稍做调整,就会诞生新的口感与滋味。肉圆,是一门技艺,也是一扇窥见歷史的门扉。
本文作者:谢宜婷
(本文摘自《台湾光华2022.7》)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