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59、58……、3、2、点火,放飞!」大伙儿屏气凝神,目光紧盯着衝上天空的HTTP-3A混合式火箭。时间是今年7月10日凌晨6点12分,神经紧绷的团队,是阳明交大前瞻火箭研究中心(ARRC)的成员们。

火箭发射后,真正的试射任务才正要开始。随着火箭升空,阳明交大机械工程学系助理教授魏世昕暂且压住兴奋情绪,他必须一一检视各项功能是否如期运作:火箭引擎成功启动、飞行导航控制系统发挥作用等。直到火箭降落伞打开顺利落海,这才松一口气,回头慢慢品尝成功发射的雀跃尾韵。

「任何看似疯狂的事情背后,一定有贡献世界的价值。」年仅34岁的魏世昕这样说道。他是阳明交大前瞻火箭研究中心ARRC火箭团队副主任,接棒「火箭阿伯吴宗信」的太空梦。

《太空发展法》今年上路后,HTTP-3A第二节火箭试射是「旭海短期科研探空火箭发射场域」的首次任务,虽然试射高度未达预期10公里,而是在3公里就停住,但团队解释,这次试射重点是确认功能,所以仍宣告试射成功。ARRC预计今年年底将组装两节完整火箭试射,高度目标是100公里卡门线。

儘管这次飞行时间看起来只有短短2分钟,但ARRC已经准备长达10年的时间,这段期间陆续培育出不少本土太空学术人才。其中,魏世昕就是ARRC出身的首位新任助理教授,从他身上,不但看到台湾学术界新一代太空学者接棒,更展现台湾火箭研究的推进足迹。

早在就读交大机械系三年级时,魏世昕就加入「火箭阿伯」吴宗信的火箭实作课程,「就此开启了长达14年的不归路。」

对魏世昕来说,「不归路」这三个字没有任何负面用意,反而带有浓浓正能量,这是一条只会继续往前衝,不会后悔、不会回头的火箭之路。

在台湾从无到有造火箭的过程,缺少许多现成零件,也很难提出需求请厂商制作。魏世昕说,起初可以搜寻的资讯也很少,都要自己不断摸索,像是其中一个火箭分节零件,就是他们自己想办法设计、实验,亲手制作出来的。

魏世昕回忆起前年HTTP-3A火箭悬浮飞行测试时,疯狂左右晃动后失控解体,儘管团队心知肚明,科学就是不断从失败中累积经验,但是看到落在地上支离破碎的残片,还是相当不舍,难掩失望。

只不过,这样的失望其实也是10年来的「日常」。魏世昕细数:「火箭发射后不受控制、固态推进系统爆炸、火箭没分节、降落伞没开坠毁……,算一算,一路走来累积失败了20枚以上火箭。」他分享,每遇挫折,只能告诉自己收拾好心情,「再拚一次。」

终于等到了今年原订5月3日要执行试射任务,没想到天公不作美,因风雨缘故喊停;延到7月9日后,原订上午6点就要发射,一早却发现氮气分离接头发生问题只能临时取消,魏世昕和团队没时间丧气,花了一整天紧急修復,熬夜准备发射程序,歷经一番波折,7月10日终于成功发射。

魏世昕说,做火箭的初衷,就是想看到自己制作的火箭顺利发射升空,7月10日当天,看着火箭成功发射的景象、听着火箭升空的声音,那种感动难以言喻。

文章来源:阅读全文
(图/今周刊提供)
(图/今周刊提供)
#世界 #系统 #火箭 #魏世昕 #试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