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近3年的新冠肺炎,对国人精神健康造成不小衝击。精神健康基金会今公布最新调查,发现有27.7%成人精神健康指数不合格,低于80分门槛,换算为人口,约有443万人,又以「生活掌握」指标上影响最明显,36.6%的国人认为缺乏归属感、22.2%国人不认为将来会更好。专家提醒民眾适当进行放松训练,可透过腹式呼吸、运动改善精神健康。

精神健康基金会与国立台北大学民意与选举研究中心合作,自9月30日至10月2日,依性别、年龄、居住地控样,随机抽取1102名20岁以上成年人进行电话访问,调查新冠疫情对台湾精神健康指数的影响,以及台湾社会「死亡态度」的现况。

该调查共有24道题目,包括心身健康8题、个人价值5题、生活掌握6题、家庭健康5题,以80分为及格分数。健康指数组召集人、精神科医师杨聪财表示,今年整体而言,20岁以上民眾分数为82.4分。

各面向中,最高分数的是家庭健康,共88.03分,其次依序为心身健康81.23分、个人价值81.01分,生活掌握80.27分。精神健康4层面中,「个人价值」面向得分创下新高,共81.01分,而「生活掌握」面向中缺乏归属感人口比例近4成,也创下新高,达36.6%,容易造成孤寂感。

针对疫情的影响,共有3个题项,包括对疫情烦恼的程度、压力的程度、对生活的干扰程度,发现越感受到疫情影响者,精神健康较差。杨聪财表示,受疫情影响精神健康指数变不好之人数占本次调查人口的27.7%,换算为台湾成人人口数,约443万人不合格,平均分数为78.8分。特别在「生活掌握」指标上有明显影响,36.6%的国人认为缺乏归属感、22.2%国人不认为将来会更好。心身健康方面,有3症状创新高,包括睡得不好(40.2%)、感到焦虑紧张(41.1%)、记性不佳(40.2%)。

精神健康基金会认为,在后疫情时代,政府必须正视经济问题,以及贫富差距对国人造成的精神衝击。虽有振兴方案改善经济困难,但不应一味的用金钱去解决金钱问题,应该正视金钱带来的精神生活问题,去补足社会中对精神资源的需求以及困难。社会氛围也不应单以经济状况评断个人的价值,家庭之间的互动、人际之间的连结、个人兴趣的培养茁壮都应该是国人提升精神健壮度与精神?性的方向。

另一方面,由于新冠肺炎疫情下,不少民眾都来不及与染疫过世的亲友道别,今年的调查亦新增死亡态度调查题项,发现有217.6万高死亡恐惧者 (13.6%)的精神健壮程度不及格,其中女性比例显着大于男性、青壮年比例(20-40岁)大于其他年龄层,且两者有显着相关性,越恐惧,精神健壮度越低,显示死亡议题对于国人的精神健壮程度有待加强,精神健康基金会期望政府能增加生死观教育,以及改善生存环境的稳定,避免产生的过多焦虑,减损精神健壮程度。

精神健康基金会于2001年成立精神健康日暨心灵启航论坛,宣示每年12月第3个星期六为「台湾精神健康日」迄今已逾20年,藉由举办精神健康嘉年华传达提升精神健壮程度的重视与关心。今年度比照过往结合公益市集及脑展闯关主题,依据场地特性增加古蹟导览巡礼,从「三五成群」、「与土地、歷史、文化连结」的角度出发,与导览老师一起走访圆山古蹟,透过了解在地环境、歷史,连结土地与文化,促进脑内神经迴路的正向发展达到丰富自我精神内涵的目的;鼓励亲朋好友一同参与,增强人际亲密感,达到促进精神健壮的目标。

杨聪财表示,疫情期间,民眾遭受很多压力,容易紧绷,建议适当地做一些放松训练,包括腹式呼吸,每天早、中、晚都做,1天至少80次,另也要培养运动习惯,运动可增加脑内啡、新肾上腺素等分泌,有助提升活动力、减轻忧郁、帮助入睡等。他提醒民眾每天固定睡眠6~8小时,把握黄金睡眠时间,每天11点到6点睡觉,也鼓励大家睡前写感恩日记、快乐日记。

#精神健康指数 #新冠肺炎 #放松 #腹式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