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人爱喝饮料,不只吸管量惊人,根据荒野保护协会推估,台湾1年至少消耗掉20亿个一次性饮料杯,其中又以纸杯居多。别以为不用塑胶杯,就已尽到环保责任,事实上多数纸杯都无法直接回收,正因为上面涂有一层塑胶淋膜,这些淋膜也出现在各式各样的纸制容器餐盒,专家提醒,淋膜纸制品不只仅有部分能循环再生,部分商品加热可能还有塑化剂疑虑。

2022年4月环保署针对所有一次性塑胶杯提出管制政策,规定连锁超商、速食、饮料、超市等通路外带饮料不得提供「一次性塑胶杯」,台北市去年12月起开跑,其余如新北市、台中市、高雄市等皆在今年陆续跟进,除了以降价鼓励消费者自备环保杯,也规定连锁超商、速食店要陆续在门市提供循环杯,而业者则转而以纸杯取代原本的一次性塑胶杯,但仔细查看这些纸杯,虽然外观看起来是纸,但为达到耐水耐油效果,内部会上薄薄一层塑胶涂层,俗称「淋膜」,不只纸杯上有,许多纸制容器、餐盒上都涂有这层淋膜。

塑胶淋膜以PE材质最常见,其耐热度从摄氏70-90度到90-110度都有,若遇上热美式、热汤麵、小火锅这类液态烫食,就可能产生塑化剂的风险。林口长庚医院临床毒物中心主任顏宗海表示,「常见的塑胶材质大致上分为7类,各自以1~7号代称,其中3号的PVC材质含有塑化剂,但不代表PVC之外的塑胶制品就安全,例如淋膜虽然是PE材质,但研究发现部分商品曾受塑化剂污染,所以若是再次直接加热同样有「塑毒」问题,建议把盛装的食物放置瓷盘再加热较为安全。

除了食安问题,这些纸杯、纸制容器进行回收时也不能直接当成纸张回收,资源循环署表示,淋膜纸制容器属于废纸容器,会先送到专业处理厂,技术分离出纸浆与塑胶之后,纸浆再进行回收,也就是仅有部分能循环再生。生产不含淋膜纸杯、纸制容器的台湾环保宝内销外销业务负责人杨忠达表示,除了回收过程繁琐,技术分离后的纸浆也很难再制造出良好的纸张。

华纸与早餐联盟合作推动全纸回收容器,华纸纤维材料事业部总经理陈瑞和表示,估计每天可省下15吨二氧化碳排放。(图/报系资料照)
华纸与早餐联盟合作推动全纸回收容器,华纸纤维材料事业部总经理陈瑞和表示,估计每天可省下15吨二氧化碳排放。(图/报系资料照)

中华纸浆(简称华纸)在2018年时推出无塑无氟的「益利(Easy)系列」,不论是饮料杯、咖啡杯、便当盒等商品,都没有淋膜、PFAS,可以直接全纸回收,甚至就连手摇饮料上的封膜,都以纸取代塑胶,今年5月更开始于弘爷汉堡、东方美、吉得堡、巨森早餐吧等4家早餐店,推动使用全纸回收容器,华纸估计,以台湾早餐外食族500万人推算,每天即省下15吨二氧化碳排放,亦即一年可为台湾减排5,000吨二氧化碳,回收纤维可再制成相当于1,700万包再生影印纸的各式环保纸品。

华纸纤维材料事业部总经理陈瑞和受访时指出,目前多数店家基于成本考量还是倾向选择含淋膜纸杯与纸制容器,虽然国内使用量少,但华纸的全纸商品在国外却有不错的外销成绩,让陈瑞和忍不住感嘆:「环境友善的好产品,国人却没什么机会使用,真可惜。」

更多 CTWANT 报导

#纸杯 #淋膜 #纸制 #回收 #容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