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市41岁何男,在孩童时期疑罹患脊髓性肌肉萎缩症(SMA)第二型,成长过程因肌肉无力、萎缩,步态和其他孩子不同,误以为小儿麻痹,每周倚靠復健来抵抗不断恶化的肌肉无力,6年前被检出为SMA,与罕病SMA共存40年,何先生鼓励病友及早诊断、勿放弃治疗,生命随时出现希望的曙光。

何先生表示,他出生10个月大时,某日因意外骨折,虽伤势恢復但双脚曾此无力行走,父母带着他南北奔走治疗,却一直找不出真正病因,2018年经医院基因检测后,发现罹患SMA第二型,想治疗但费用很高,对于小康家庭来说,是沉重负担,病情却每况愈下。

今年8月起罕病SMA背针及口服药等取消健保给付限制,童综合医院指出,2018年时何姓患者因当时不符合用药申请资格,只能在邻近医院进行復健治疗,后来经专案申请,患者获得健保给付,自9月开始用药,除肌肉强度加强,连说话、咀嚼及手部功能都获改善。

童综合儿童医学部小儿神经科医师范洪春表示,脊髓性肌肉萎缩症(SMA)是隐性遗传疾病,脊髓运动神经元会渐进性退化,有肌肉麻痹、无力、萎缩等状况,但不影响其智力。依文献资料、台大医院新生儿筛检结果预估,SMA在台湾发生率为1万7000分之1,患者发病年龄与退化程度都不同。

罕病SMA共分4型:第1型,6个月前发病,寿命可能不超过2岁;第2型是指6至18个月发病,可独立坐着,终身可能无法站立或行走;第3型是指发病大于18个月,发病前可能活动正常,但逐渐失去行动能力;第4型是指成人发病,其运动功能影响较轻微。

#罕见疾病 #SMA #肌肉无力 #脊髓性肌肉萎缩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