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今周刊提供)
(图/今周刊提供)

受惠于竞争药物全球缺货、美国市场经营渐上轨道,药华药去年终于转亏为盈。没想到,2020年对合作伙伴发起的国际仲裁,却可能让公司再度陷入亏损危机。

「药华药接获ICC(国际商会)的部分终局仲裁判断.....,驳回我方损害赔偿的请求。」2月17日晚间,台湾生技市值龙头药华医药(以下称药华药)突然召开重讯说明会,创办人暨执行长林国钟一言不发,神色凝重地听着同仁宣读仲裁内容。隔日,药华药开盘不久后便跌停锁死,从17日到21日,药华药股价下跌近17%、市值蒸发超过400亿元。

市场的担忧,是根据部分仲裁的内容,药华药恐将再度陷入需要赔偿上亿欧元的风险中。在这场国际仲裁案上,药华药提出欧洲通路商AOP,应负担对新药「百斯瑞明」美国药证申请迟延的责任,求偿20亿欧元。而AOP则是提出反请求,主张药华药违反合约导致损失、非法使用AOP临床数据等,求偿60亿欧元,相当于逾两千亿新台币。

对分润有歧见 交恶8年

从合作伙伴到对簿公堂,药华药与AOP交恶已有8年之久。2009年,药华药与AOP签订合约,由AOP负责百斯瑞明的临床实验与欧洲销售,药华药负责制造,并协助取得欧洲药证。此外,AOP也需要提供资料,协助药华药申请美国药证。

这份合约一直走到2017年,药华药与AOP在临床资料提供、药品销售分润的歧见日深,甚至在百斯瑞明的开发上,一度出现AOP强调是它们研发的成果,让药华药不满被AOP视为代工药厂。双方反目的结果,是药华药在2017年,以AOP迟交临床数据向AOP提出解约、拒绝继续供货,随后AOP在2018年向ICC提出国际仲裁,主张合约依旧有效、并向药华药求偿4.81亿欧元。

这项仲裁案,ICC在2020年10月宣布由AOP获胜,更判药华药须赔偿1.42亿欧元,相当于逾48亿新台币。

面对2018年仲裁案的不利结果,药华药于2020年12月在德国展开法律行动,最终于2022年2月获得德国联邦最高法院裁定,无须支付1.42亿欧元的赔偿。

然而,药华药的另一项行动,也就是2020年11月向ICC提出AOP必须就迟延美国药证申请的损失负责,并求偿20亿欧元的国际仲裁案,就是2月17日药华药重讯说明会的重点,仲裁庭不仅驳回药华药的赔偿请求,更认为药华药迟延欧洲药证申请与迟延供货,恐怕让药华药陷入上亿欧元赔偿的窘境。

为什么重讯说明会只有揭露部分仲裁判断?ICC国际仲裁院院士、眾才国际法律事务所主持律师陈希佳解释,「仲裁内容保密,原则上不会公告。」她解释,由于药华药仅是依照上市公司要求,揭露对公司营运有重大影响的资讯,外界很难断定仲裁的完整内容。不过就目前揭露的讯息,已经可以断定,药华药难以从赔偿中脱身。

原因在于,部分仲裁判断可以被视为「分阶段进行的仲裁流程」,「仲裁庭先看有没有责任,如果没有责任,后面的赔偿金额就不用算。」陈希佳解释,仲裁庭藉此提高仲裁案件审理的效率,下个阶段就会是基于赔偿责任计算赔偿金额。

因此,ICC已经将「迟延欧洲药证五个月、迟延供货四.五个月」的责任归于药华药,意味着药华药必然得承担因该责任而可能带来的上亿欧元赔偿。而仲裁案接下来的发展,则包含后续仲裁流程、与AOP达成和解,以及再次向法院提出撤销仲裁判断等三套剧本。

剧本一》继续仲裁 但费用惊人

剧本一:继续仲裁。如果走这条路,药华药不但要尽力争取降低赔偿金额,也得思考如何在财报上反应赔偿的影响。事实上,2月17日揭露的部分仲裁判断,药华药已经面临两笔逃不掉的费用,分别是AOP要求对过往临床药物价格调整的约21万欧元(逾7百万新台币),以及上一次仲裁的开支,ICC裁定药华药还须付给AOP135万欧元(逾4千6百万新台币)。

由于这两笔金额已确定,国立台北大学会计系教授张仲岳表示,药华药应该要在最新财报中,将其写入负债准备科目中,然而未来可能逾亿欧元的赔偿,就得看公司要揭露多少。

「如果公司跟会计师讨论,认为有很高机率要赔,就要提负债准备。」张仲岳指出,实务上,公司担心若提早认列负债损失,可能会表现出在仲裁上「认输」的态度;但对会计师来说,若是不提早认列,「投资人、主管机关都给会计师压力,因此财报上可能会用附注的方式揭露,也不一定会提到数字。」

文章来源:阅读全文

(图/今周刊提供)
(图/今周刊提供)

#国际仲裁 #药华药 #AOP #ICC #药华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