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健康议题浮出台面,儘管政府推出「青壮年3次免费心理谘商」,以及身心调适假,但在不熟规范之下,仍可能让心理健康议题难获援助;儿福联盟调查发现,超过2成青少年曾浮现自杀念头,建议透过消弭公眾污名、正视AI求助新趋势、检视身心调适假宣导等3点,关注心理议题。

儿盟根据全台7千多位国、高中生进行调查,结果指出,超过2成学生曾出现自杀念头,其中青少女风险尤高,中度以上比例达23.4%,远高于男性的7.5%;另有37%青少年正陷入情绪困扰,近2成达中重度。

生活面向,20.5%学生经常浮现拒学念头,47.9%有睡眠不足问题。值得关注的是,虽然大多数学生认同心理协助的重要性,却仍有近4成(39.1%)青少年在面临心理困扰时选择沉默或不求助;即使开口,也更倾向找AI倾诉,而非寻求专业支持,忽视了潜在的风险。儿盟强调,心理健康污名会直接影响青少年的求助意愿,周遭环境的污名和负面标籤越强,青少年越不愿求助。

「曾经也尝试与AI聊天,它不会批判,也没有异样眼光。但聊久了会发现很空虚,因为AI无法真正理解你的感受。」学生代表孟孟指出,儘管社会对心理议题的接受度有所提升,但污名化的阴影依然存在;许多学生因担心被贴上脆弱或矫情等负面标籤,而不敢寻求协助。

儿盟表示,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快速变化的阶段,若缺乏支持,极易陷入焦虑、忧郁甚至更严重的困境;并强调,青少年心理健康是数位时代不容忽视的议题,社会各界必须正视并行动。

为此,儿盟提出3项建议,其一即为提升心理健康素养并去除污名;近4成青少年在困扰中选择沉默,主因来自社会对心理疾病的污名。研究指出,透过心理健康教育与去污名化课程,甚至安排有经验者现身分享,皆有助于减少刻板印象。

另外是正视AI成为新兴倾诉管道;近半数学生曾向生成式AI表达困扰,比例甚至高于专业求助。儿盟呼吁政府,放宽未成年人使用远距与线上谘商的限制,发展可信赖的数位辅助资源,并加强数位素养教育,帮助孩子学习辨识风险,找到更安全的求助管道。

再来是检视「身心调适假」的宣导与执行。调查显示,仅6%的高中生曾请过此假,9成学生认为对自身有帮助,凸显政策具正面效益。不过,低使用率与行政阻力、师长态度有关,呼吁教育部及地方教育局处应正视,确保有需要的学生能顺利行使权利。

★中时新闻网关心您:如果您觉得痛苦、似乎没有出路,您并不孤单;勇敢求救并非弱者,您的痛苦有人愿意倾听。请拨打1995、1925或张老师专线:1980。

#健康 #心理健康 #儿福联盟 #身心调适假 #青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