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寻结果

以下是含有第一型糖尿病的搜寻结果,共25

  • 咖啡加1款油助燃脂、提神又稳糖 医:每天5克起最适宜

    咖啡加1款油助燃脂、提神又稳糖 医:每天5克起最适宜

    油脂是日常必备的调味品,台北荣总遗传优生学科主任张家铭今(22)日指出,含中链三酸甘油酯(MCT)的油品,较不易造成血糖波动,也能提升代谢力与专注力,民眾可在每天在咖啡、豆浆或温水中加约5公克,持续一周后可再增量至15至20克。

  • 3功臣破解调节性T细胞 免疫「保镳」立功

    3功臣破解调节性T细胞 免疫「保镳」立功

     2025年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由美国科学家布朗柯、蓝斯德尔以及日本大阪大学教授坂口志文获奖,表彰3人在「周边免疫耐受」的突破性发现。3人发现免疫系统的「保镳」--调节性T细胞如何阻止免疫细胞攻击人体自身,奠定自体免疫疾病与癌症治疗的核心。

  • 网传「流感疫苗害童染糖尿病」 医拳头硬了:别害人

    网传「流感疫苗害童染糖尿病」 医拳头硬了:别害人

    公费流感疫苗10月1日开打,网路盛传「小孩打疫苗后确诊第一型糖尿病」,妇产科医师苏怡寧表示,全球大型研究都已证实,流感疫苗与第一型糖尿病没有因果关系,甚至没有任何种类的疫苗会导致罹患糖尿病,怒轰就算自己不想打,也不该乱传谣言害别人不敢打。

  • 癌前病变 萎缩性胃炎莫轻忽

    癌前病变 萎缩性胃炎莫轻忽

     连假期间聚餐美食不断,不少民眾饭后常感觉胀气、消化不良,误以为只是肠胃老化。然而医师提醒,这些轻微的肠胃不适,可能是「萎缩性胃炎」警讯。根据健检机构4万多笔胃镜检查资料显示,国人每10人就有1人疑似萎缩性胃炎,这正是胃癌的前期病变,属于不可逆的胃黏膜损伤。

  • 调节性T细胞 可用于癌症、移植

    调节性T细胞 可用于癌症、移植

     2025年诺贝尔医学奖由美国学者布朗柯(Mary E Brunkow)、蓝斯德尔(Fred Ramsdell)与日本学者教授坂口志文共享殊荣,3人研究成果揭开人体「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s)的奥秘,如同免疫系统中的「看守者」,避免免疫系统过度反应,未来可望应用于自体免疫疾病、癌症、第一型糖尿病、器官移植等临床治疗。

  • 诺贝尔医学奖 美日3学者获殊荣

    诺贝尔医学奖 美日3学者获殊荣

     2025年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6日揭晓,本届由美国科学家布朗柯(Mary Brunkow)、蓝斯德尔(Fred Ramsdell)以及日本大阪大学教授坂口志文获奖,表彰3人在「周边免疫耐受」的突破性发现。3人发现免疫系统的「保镳」-调节性T细胞如何阻止免疫细胞攻击人体自身,奠定自体免疫疾病与癌症治疗的核心。

  • 诺贝尔生医奖3学者找出免疫系统「看守者」 可望治疗癌症、糖尿病

    诺贝尔生医奖3学者找出免疫系统「看守者」 可望治疗癌症、糖尿病

    2025年诺贝尔生医奖得主出炉,由美国学者布朗柯(Mary E Brunkow)、蓝斯德尔(Fred Ramsdell)与日本学者教授坂口志文共享殊荣,三人研究成果揭开人体的「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s)的奥秘。国内专家分析,调节性T细胞就像是免疫系统中的「看守者」,有如踩下煞车,避免免疫系统过度反应,目前全球有非常多相关临床试验正在进行,未来可望应用于自体免疫疾病、癌症、器官移植、第一型糖尿病等领域。

  • 儿童短肠症新药 8月纳健保

    儿童短肠症新药 8月纳健保

     健保署8日公布,治疗儿童短肠症新药最快8月纳入给付,其可刺激肠道黏膜细胞增生,让儿童吸收营养,有助减少每周约1天的全静脉营养输液时间,计有10名儿童每人可年省约544万元。另治疗儿童高血压、心臟衰竭等心血管疾病的口服液剂亦纳入给付,共有148名儿童每人可年省约8.8万元。

  • 儿童福音!2款新药纳健保 每年最高省544万

    儿童福音!2款新药纳健保 每年最高省544万

    健保署今为儿童带来好消息,为提升儿童医疗照护品质,降低家属经济负担,6月19日的药品共同拟订会议通过2项儿童新药纳入健保,最快8月上路。其中1项为治疗儿童高血压、心臟衰竭等心血管疾病的口服液剂,148名儿童未来不必再磨粉吃药,每人可年省8.8万;另1项为短肠症用药,有助刺激肠道黏膜细胞增生,让儿童吸收到营养,有助减少每周约1天的全静脉营养输液时间,10名儿童每人可年省544万元。

  • 糖尿病胖大叔戴1装置 半年甩肉7公斤、血糖获良好控制

    糖尿病胖大叔戴1装置 半年甩肉7公斤、血糖获良好控制

    一名57岁张先生,患有糖尿病、体重约80公斤过重,服用糖尿病药物10几年,但近期血糖控制不佳,门诊饮食卫教成效不彰,医师建议不调整用药,装上「连续血糖机」监控血糖。3个月后回诊,糖化血红素顺利从8.8降至7.5,6个月后降至6.9,达到治疗目标,体重半年内减了7公斤。

  • 糖尿病隐藏地雷 医列「高胰岛素指数5食物」易忽略

    糖尿病隐藏地雷 医列「高胰岛素指数5食物」易忽略

    许多人都很注重食物升糖指数(GI)对血糖的影响,但家医科医师李思贤表示,却常忽略了胰岛素指数的重要性,它是造成代谢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尤其是一些低GI却高胰岛素指数的食物,像是高蛋白粉、低脂牛奶、牛肉、起司、优格等,在改善胰岛素阻抗时最好别多吃,以避免增加胰岛素阻抗及相关代谢疾病风险。

  • 防糖尿病併发症 血糖监测最关键

    防糖尿病併发症 血糖监测最关键

     台湾糖尿病盛行率高达10.6%,约有250万成年人罹糖尿病,且糖尿病出现年轻化趋势,预估2040年40岁以下糖尿病患者将增加3.7倍。医师指出,预防併发症的关键为「日常血糖监测」,呼吁糖友可透过连续葡萄糖监测(CGM)制定个人化治疗,在日常中轻松控糖。

  • 糖尿病女严控饮食 视网膜仍恶化 靠1招揪飙血糖元凶

    糖尿病女严控饮食 视网膜仍恶化 靠1招揪飙血糖元凶

    台湾约250万成年人罹糖尿病!据最新统计,我国糖尿病盛行率达10.6%,2030年糖尿病患者恐突破300万人。医师提醒,2040年预估40岁以下糖尿病患者将增加3.7倍,糖尿病出现年轻化趋势,併发症恐提早找上门,日常血糖监测为关键,呼吁糖友可透过「连续葡萄糖监测(CGM)」制定个人化治疗,在日常中轻松控糖。

  • 儿童常分心 恐是第一型糖尿病

    儿童常分心 恐是第一型糖尿病

     不少家长曾遭学校老师反映,家中孩子上课不专心、嗜睡或一直跑厕所,医师提醒,可能是「第一型糖尿病」惹的祸。台湾基层糖尿病协会理事长李洮俊指出,每年约有500人确诊为第一型糖尿病,终身得靠胰岛素治疗,并须留意饮食及活动是否导致低血糖、危及生命。

  • 孩子上课分心、频跑厕所?医师:恐是「第一型糖尿病」信号

    孩子上课分心、频跑厕所?医师:恐是「第一型糖尿病」信号

    每年约有500人确诊为第一型糖尿病,终身得靠胰岛素治疗。医师提醒,若家长收到老师反映家中孩子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嗜睡或一直跑厕所,可能不是孩子逃避上课,而是「第一型糖尿病」惹的祸。

  • 从抗病到自行车飙风百里 土耳其正妹分享糖尿病人生

    从抗病到自行车飙风百里 土耳其正妹分享糖尿病人生

    根据卫生福利部统计,台湾约有超过250万人罹患糖尿病,且每年都有超过1万病患死亡,却有不少病友抗拒服药,导致血糖控制不佳,最后引发肾病落入洗肾下场,台湾基层糖尿病协会今(29)日举办世界糖尿病日宣导活动,邀请病友分享抗病经歷,其中一名归化为我国籍的31岁土耳其正妹,13岁就确诊糖尿病,抗病18年对人生有新体验,成为专业车手创下百公里4个半小时内完赛纪录。

  • 白内障成老年眼疾大宗 重度近视风险高「提早7年发生」

    白内障成老年眼疾大宗 重度近视风险高「提早7年发生」

    响应世界视觉日,中华民国眼科医学会今(9)日公布「国人眼睛老化疾病认知调查」结果,老年常见眼疾问题以白内障为大宗,以及黄斑部病变、青光眼等。医师指出,重度近视可能增加眼疾风险,还可能提早7到8年出现白内障,且每增加100度,就增加20%白内障、60%黄斑部病变风险,提醒民眾应重视眼睛保健,若出现不适,也应寻求适当治疗方式。

  • 一周掉6公斤 10岁童血糖飙至750 医:酮酸中毒了

    一周掉6公斤 10岁童血糖飙至750 医:酮酸中毒了

    糖尿病患最怕致命的酮酸中毒。小儿急诊医师黄士伦指有位10岁男童,1周内体重掉了6公斤,送抵医院时,眼窝凹陷、呼吸急促且意识模糊,他惊觉不对,一测男童的血糖竟飙到750mg/dl,随即被送进加护病房。

  • 糖友获捐胰臟重生 初尝巧克力落泪

    糖友获捐胰臟重生 初尝巧克力落泪

     唐玉芸13岁时诊断出第一型糖尿病,得自行注射胰岛素度日,不敢让人知道病情的她,曾多次低血糖昏迷,更出现眼睛、肾臟的病变,一度想放弃生命。偶然接触器官移植资讯后,她获捐胰臟,终结了每日打针的痛苦,也吃下了第一口巧克力,虽仍在等待肾臟移植,但她已重新有了梦想,期待能长途旅行,体验世界。

回到页首发表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