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監在中國歷史上存在逾千年,在歷史舞台扮演複雜多面的角色。1923年,紫禁城內的建福宮燃起大火,讓這座存放著無數奇珍異寶的宮殿,在短短幾個小時內就化為灰燼,而起火原因正與太監的竊盜與縱火有關。震怒的末代皇帝溥儀因此下令逐出太監,延續數千年的太監制度就這樣走入歷史。

根據《搜狐網》報導,太監制度存在超過千年,其角色不只限於侍奉,有些甚至會參與朝政事務。許多人因迫於生計壓力而入宮,雖然得忍受身體上的殘缺,但至少能有個溫飽,大多數人終其一生默默無聞,但也有人能抓住機遇,在權力鬥爭中脫穎而出,例如晚清赫赫有名的李蓮英,從小太監一步步往上爬,成為慈禧太后身邊最為得寵的人。

延續超過千年的太監制度,因一場大火而終結。宣統皇帝溥儀退位後,儘管清朝已滅亡,但仍居住在紫禁城,並保留了原有的太監與內廷人員,1923年存放著無數奇珍異寶的建福宮突然起火,很快就付之一炬。經過調查,最可能的原因是太監在偷宮中寶物後,為毀滅證據而蓄意縱火。

溥儀在回憶錄中曾提到,經常在地安門一帶的古董店,發現太監和內務府官員販賣宮中的珍寶,但由於宮內物品登記制度混亂,追查起來相當困難。在親信建議下,溥儀決定徹底清點宮中財物,但清點工作才剛啟動,建福宮就著火了,明顯是做賊心虛的太監們為銷毀罪證所做。這樣的案例也不是第一次,北海公園的萬佛樓也發生過類似火災,同樣是太監為掩蓋竊盜行為而縱火。

建福宮的縱火事件讓溥儀相當生氣,幾天後便頒布一道聖旨,除了侍奉太妃的20名太監,其餘全部逐出宮門。一般來說,太監自入宮起,就得侍奉到底,直到年老不能工作時,才能離開皇宮。溥儀的這項命令,讓延續數千年的太監制度,畫上了句點。

#太監 #溥儀 #建福宮 #縱火 #清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