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超是北京清華大學法學博士,現為北京清華大學國際與地區研究院助理研究員,2019年曾在印度金德爾國際大學國際事務學院任訪問學者。主要研究領域包括印度政治制度,印度政黨政治、印度安全與外交等。

謝超在《世界經濟與政治》2021年第8期以〈從洞朗到拉達克:印度對華威懾戰略為何失敗〉為題,撰文探討印度對華戰略的轉變及其失敗之處,及中國如何應對。他表示,印度總理莫迪上任後,對華戰略轉變為「懲罰性威懾戰略」,但其軍政協調能力等負面因素,導致其威懾中國屢屢失敗,呼籲中國做好軍事準備,建立可靠的威懾能力,才能維護自己的主權利益。

謝超指出,通過加快建設所需的基礎力量和加強軍政協調能力,印度的對華威懾戰略開始具備實操性。從戰略執行能力來看,印度積極推進對華戰略態勢轉變和相應的能力建設。懲罰性威懾戰略強調對敵人開展懲罰行動,主要形式是以占領敵方領土作為談判籌碼。

不過,謝超認為,印度軍政協調能力和軍事戰略執行能力仍較弱,這是導致莫迪政府對華運用懲罰性威懾屢屢失敗的根本原因。印軍內部關於文官不應過度介入軍事的觀點仍根深蒂固,例如拉達克對峙期間,印度有退休軍官對外交官參加軍長級會談一事就揶揄不止。

此外,他稱,印度軍種間的競爭也限制其協同作戰能力。通過挑起拉達克對峙,印度陸軍再次凸顯了自身在印軍中的主導地位。2021年印度國防預算中陸軍預算增加250億盧比,空軍則下降120億盧比。

謝超指出,考慮到印軍戰略的主要對象是巴基斯坦和中國,印軍無法做到軍事侵入或者在一場規模戰爭中擊敗對手,這使得其戰略目標往往超過其執行能力。印度國家安全委員會祕書處前主任卡爾塔認為,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印度根本無力進行兩線戰爭,沒有能力也沒有必要深入對手領土開展行動。

最後謝超建議,在印軍對華進攻性態勢持續加強的情況下,莫迪任期內中印之間出現更多對峙事件難以避免。雙方在戰略突然性方面沒有太多操作空間,這使中國有必要合理降低對中印關係的預期。對中方來說,只有加強自身國防建設,做好軍事準備,建立可靠的威懾能力,才能把握中印關係大局。

#威懾 #中國 #能力 #軍事 #印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