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製造業非被視為高度碳排放產業,但仍密切關注全球零碳發展的各項舉動。碳定價最直接影響企業營運成本,但其實碳管制所衍生出其他風險,更是不得不慎,包括:
1.中國大陸7月開始啟動碳排放交易市場,但9月為了遏制碳排放加強落實「能耗雙控」,即祭出極端限電限產方式,我國廠商逐漸意識到未來在當地生產運作,限電恐成常態。
2.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未來若成真,將針對高耗能進口產品課徵關鍵,雖製造業非高耗能進口產品,但因碳邊境調整機制涉及原物料,勢必將影響原物料價格的上漲,當前原物料價格的上漲已經造成企業營運的成本,未來恐只升不降。
3.全球主要國家政府因應氣候承諾目標,將以強制力政策改變產業遊戲規則,企業為了導入減碳技術將會有更多的資本設備支出,或需要採購綠電進而導致成本增加。
4.當低碳成為企業形象,再生能源使用比例低的企業恐將不受國際投資人青睞而增加融資難度,另再加上終端企業客戶轉型積極,供應鏈被要求跟上,若沒做到甚至可能失去訂單。
最後,氣候承諾與經濟之間的考量,未來仍是全球各國角力的議題。且當前的現實是全球因氣候變遷所造成營運衝擊,氣候變遷所造成洪水、旱災、暴雪/雨的機率增加,當災害來襲將衝擊製造、生產營運中斷,持續引發供應鏈斷鏈的連鎖效應。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