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計總處日前公布我國製造業附加價值率創下歷史新高,已逐漸向美、日靠近。主計總處說的沒錯,從整體製造業而言,2020年附加價值率32.3%的確是歷年最高,1992、1993年雖也逾三成,但沒有這次高。
依照主計總處的觀察,近年附加價值的升高是因為高階應用產品推陳出新,加以國際原油及農工原料價格下跌所致,而附加價值一升高,附加價值率自然也就扶搖直上了,主計總處官員認為:「從附加價值率的升高,可以看出如今台灣的經濟風貌已經不一樣了。」
主計總處的觀察大致是正確的,不過,這個觀察只侷限在製造業,不容易看清楚產業、台灣經濟的全貌,值得進一步探討。首先我們要了解何謂「附加價值」,何謂「附加價值率」?所謂附加價值(value added)就是國內生產毛額(GDP),等於生產總額扣除生產過程中投入的原材物料、半成品等成本,而GDP占生產總額的比重即稱為「附加價值率」,這項數字旨在衡量產業每生產一單位產品所能創造的新增價值能力。
附帶一提的是,通常我們在GDP之前不冠以某產業,指的是一國總體的GDP,其「實質成長」就是經濟成長率,然而總體GDP也是由各業匯集而成,因此就有製造業的GDP、服務業的GDP、農業的GDP,而製造業又有二十多個中行業,各業也都可以算出附加價值率,若能算出來,除了可以讓我們了解製造業附加價值率創新高的原因,也可以讓我們明白農業、服務業,乃至於全體產業創造新增價值的能力,二十年來到底出現了什麼變化。
我們先觀察製造業的中業別,自2001~2020年這二十年來出現了什麼變化?其中,變化最大的是半導體所屬的電子零組件業,其附加價值率由29.1%升至46.0%,電腦電子產品、藥品、飲料及菸草也有明顯提高,惟成衣服飾、汽車、機械、家具、基本金屬、非金屬礦物、石油及煤製品、其他運輸工具等傳統產業的附加價值率二十年來反呈下滑,有些行業的下滑幅度還不低。
顯然,二十年來我國製造業附加價值率由27.3%升至32.3%,最重要的原因就在於電子零組件業的傑出表現,也許有人會問:電子零組件業不過是製造業二十五個中行業之一,怎有能力讓製造業附加價值率出現如此巨大變化?可以的,因為隨著半導體不斷的投資擴大產能,如今電子零組件業的GDP占製造業比重已達41%,比重如此之高,自然足以左右製造業統計的任何結果,包括工業生產、海關出口、外銷訂單,以及附加價值率。
由此可知,2020年製造業附加價值率創新高的光輝之下,仍有為數甚多的傳統產業附加價值率不如二十年前,這才是政府應該關注的重點,試想,若我們製造業附加價值率升高,並逐漸向美、日靠近只是靠半導體產業獨挑大樑,眾所週知,產業也有景氣循環,一旦全球半導體業景氣趨緩,台灣經濟還能好得起來嗎?此刻,比起關注製造業附加價值率創新高,我們從這份統計更應該看到潛在的危機才是,只看到好消息而未體察到產業嚴重失衡的隱憂,實非所宜。
除了製造業,二十年來我們的農業、服務業兩部門附加價值率又出現了什麼變化?農業表現不錯,隨著台灣於2002年元旦加入世貿組織(WTO),農業市場的開放雖然帶來衝擊,但也由於競爭而進步,附加價值率逐年升高,由2001年的44.9%提升至2020年的51.9%。然而,服務業情況就沒有這麼好了,二十年來服務業的附加價值率是下滑的,由69.2%降至68.3%,包括運輸倉儲、住宿餐飲、出版影音製作、金融保險、不動產服務、教育等行業的附加價值率皆不如二十年前。
綜合農、工及服務全體產業的附加價值率,2020年是48.4%,不如2001年的48.9%。換言之,以全體產業而言,雖然其中的製造業創了歷年最高,但總體產業的附加價值率還是不如二十年前,這反映平均而言,我國每生產一單位產品所能創造的新增價值能力,並沒有提高,又或者更準確的說,只有少數明星產業大幅提高,多數傳統產業沒太大變化,甚至為數不少的行業反而不如二十年前,因此才會出現總體附加價值率下滑的現象。
我們過去談論附加價值率只注意製造業的變化,事實上,應該往製造業內部微觀二十五個中業別,同時向製造業以外宏觀農、工及服務三大部門的變化,如此才能瞭解一國總體經濟的全貌,如同主計總處官員所言,這些年台灣經濟風貌是有些不一樣,可惜風貌煥發出光輝的只發生在少數產業,多數產業並沒有那麼好,這從上述的分析即可清楚,明乎此,執政當局在欣喜於製造業附加價值率創下歷史新高之餘,也應該有所警惕並早為因應才是。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