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聯準會主席鮑爾在國會聽證會表示,央行本應該更早且趕在疫情及通膨飆升就採取行動,在聽證會上鮑爾告訴參議院銀行委員會,隨著物價以1982年來最快速度節節攀升,美聯儲採用一貫寬鬆貨幣政策,及疫情期間超乎預期的供應鏈受阻問題,是這次高通貨膨脹發生的原因。因此鮑爾提到他將在下任前解決這次高通膨態勢。雖近日受到俄烏地緣政治衝突影響,美聯儲原打算對升息一事將謹慎行事,但鮑爾在9日聽證會已經表示確定將在3月15、16日政策制定會前處理高通膨現象,預計加息1碼(0.25%),並認為現今經濟可承受短期利率2至2.5%。
美國供應管理協會(ISM)周四(3日)公布二月分ISM非製造業PMI由1月的59.9意外跌至56.5,遠低於市場先前預期的61.1,創下一年來新低。其中供應商交貨指數、雇傭指數、新訂單指數以及商業活動生產指數均呈現趨軟,顯示儘管新冠變種病毒Omicron病例從今年開始大幅減少,但指數仍連續三個月下滑,意味著去年底的經濟成長放緩仍然持續。
西方國家對於俄羅斯實施制裁,使煉油商迴避購買俄國原油。研調機構Rystad Energy表示:「受到西方制裁間接影響,與企業自發性抵制,我們預估俄國原油出口每日將暴跌100萬桶。」。
根據EIA今年2月的短期能源展望,原本預估2022 Q1全球原油供需短缺10萬桶/日;若考量俄羅斯原油出口受戰爭影響,減少100萬桶/日、黑海鄰近國家哈薩克運輸受阻,影響50萬桶/日,共計2022 Q1原油短缺可能加劇到160萬桶/日,超過2008 Q2國際供給緊縮時的短缺120萬桶/日,當時WTI西德州原油最高來到145美元/桶;若俄烏衝突沒有緩解的跡象,預計油價在此高位震盪或持續向上。油價上升將帶動塑化產品價格向上,塑化類股將受惠庫存產品價格差,營利展望正面,如主要產品PVC及液鹼今年供需結構較好,EVA也具有高利差,後市看好。
投資策略:
除了縮表以外,投資人也關注諸如台灣電能供應狀況,及格羅方德近六個交易日股價上漲三成,似乎呼應美國前財長梅努欽公開證實美國積極推升其國內半導體製造地位的策略;往正面看,能源價格墊高,因此儲能、節能、電能調節處理零組件的需求持續推升。以股市而言,擺脫資金動能驅策,回到觀察公司本質與股票合理評價,台股仍曖曖內含光。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