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概股股價跌宕下行,互聯網業也出現人才大遷徙。最新統計顯示,6.3%互聯網從業者的求職期望轉向製造業,比2019年提高兩個百分點。
隨著大陸官方對互聯網企業加強監管、祭出教育「雙減」政策等影響,求職者長年趨之若鶩的互聯網企業,也悄然褪去了光環,出現人才大遷徙現象。
自2021年下半年起,線上教育企業就成裁員重災區。至2021年底,有更多互聯網公司傳出架構調整、人員優化、裁員等消息,包括百度、字節跳動、愛奇藝、快手等企業均先後傳出要大規模裁減人力。
進入2022年,互聯網企業仍未度過裁員寒冬。3月中旬,傳出騰訊將在接下來幾周大舉裁員,主要涉及PCG(平台及內容業務事業群)、CSIG(雲與智慧產業事業群)業務,且裁員幅度高達10%~30%。阿里巴巴也傳出裁員30%,主要涉及MMC(社區電商)、飛豬等業務。即便兩家公司都未對此公開回應,但互聯網龍頭裁員消息仍引起市場熱議。
智慧車業 高薪搶人
事實上,不僅「北上廣深」的互聯網企業開始裁員,二、三線城市的互聯網公司更難以抵擋壓力。與此同時,智慧車、晶片等新製造企業卻如火如荼發展、求才若渴,有不少互聯網人才決定「急流勇退」,轉戰到製造業打拚。
根據調研機構智聯研究院調查顯示,目前大陸互聯網人才轉行最想去製造業。在春季調研中,6.3%互聯網從業者的求職期望轉向製造業,比2019年提高2個百分點。
在新能源造車風起雲湧的情況下,各相關企業為擴充產能,無不使出渾身解數爭搶人才。在家鄉工作且年薪人民幣(下同)10萬元,幾乎已成這些新製造業攬才標配。以大陸新能源車電池大廠寧德時代來說,2021年初時員工約為2.6萬人,至今約為4.7萬人,短短一年增加近一倍員工。
此外,大陸汽車大廠比亞迪,由於橫跨晶片、電池以及整車研發製造,加之旗下幾款新能源車款在市場大賣,不少消費者訂車都要等三個月以上,產能擴充迫在眉睫。
比亞迪除了上海寶山、上海松江、廣東惠州等幾個工廠,比亞迪湖北襄陽產業園正在進入工廠建設階段,在職員工將超過1萬人;而在山東濟南臨空經濟區設立的比亞迪整車和電池廠,則需要2.5萬人。根據比亞迪公布的招工需求,普通員工月薪6千元起跳,基層的管理崗位收入也在1萬元左右。
新工作型態 轉行大考驗
儘管薪資誘人,能否適應製造業的工作型態又是一大考驗。有位從互聯網公司跳槽到寧德時代的業內人士指出,除了24小時的兩班生產制度,讓他必須適應可能日夜顛倒的作息,且因投產壓力大,工作強度遠超他預期。唯一讓他甘願繼續作下去的,是扣完社保後的薪水還有7,500元到8千元。
另一位同樣離開互聯網企業、選擇進入新製造軟體發展領域的業內人士則說,他的月薪和原本行業差不多都在1.5萬元左右,但現在從事的是晶片行業末端的封裝測試環節,也就是用代碼檢測成品品質。和原本具備挑戰性的工作相比,新工作對他最大的痛苦是「缺乏挑戰、沒有出頭的日子」。但他繼續留下的原因也和上述那位相同,「想追求穩定」。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