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發布重磅文件,強調要建設高效規範、公平競爭、充分開放的「全國統一大市場」,輿論反應莫衷一是,甚至有人拿來和中共建政初期的「計畫經濟」相提並論。其實,大陸醞釀「統一大市場」由來已久,若能建成,不僅能以改革促進經濟持續發展,為更多中小企業和外資企業拓展空間,穩定暢通供應鏈、產業鏈,更將從根本上增強大陸經濟韌性,以應對美國發起的貿易戰、俄烏衝突、全球性通膨等來自外部的不確定風險。
行政壟斷資源回歸市場
「全國統一大市場」主要著眼在破除地方經濟壁壘。在外部突發風險不斷的情勢下,如何抵禦經濟下行壓力,確是當前大陸需要面對的棘手問題,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亦可看作因應壓力、抵禦「超預期」外部風險的重要措施。
大陸早在2015年就提出要「構建全球統一大市場旺消費促發展」,7年後終於出台頂層設計方案,顯示大陸一方面在以新增政府債券擴大投資、開工重大工程項目等中短期措施穩增長,另一方面也謀畫以改革來從根本上破解大陸經濟深層次問題。
過去40餘年大陸創造的經濟奇蹟已反覆證明,改革是經濟活力的源泉,但時至今日,深化改革已越來越困難,因為觸及的都是深水區甚至是雷區。除了世界工廠的稱號,大陸也以14億人口、4億中產而被視為擁有超大規模市場,然而大不等於強,尤其地方保護和市場分割,市場監管規則、標準和程序各自為政,加上市場壟斷和不正當競爭行為等等,皆阻礙大陸這個超大規模市場實際上本應發揮的作用,也時常被中小企業、外資企業詬病經營環境不夠公平。
以物流業為例,在上述「全國統一大市場」文件發布後,相關板塊在大陸股市表現亮眼。譬如近期上海抗疫過程中出現居民生活物資困難,其實物資本身並不缺乏,大陸其他各省市的援助物資也源源不斷,但由於不少地方政府將防疫措施簡單化,實行「一刀切」,甚至擅自阻斷或關閉高速公路等,導致貨車司機「羊入虎口」、蔬菜爛在倉庫等怪象。上述文件中「建設現代流通網絡」的各項措施如能盡快落實,不僅對暢通穩定供應鏈、產業鏈具有重要意義,也有利於物流企業進一步拓展市場空間、降低經營成本。
判斷是否重回計畫經濟
值得注意的是,該文件對破除地方保護和區域壁壘、清理廢除妨礙依法平等准入和退出的規定做法等,都有明確要求,這也就意味著以往某些由地方政府行政壟斷的資源將回歸市場,有望降低企業在生產環節和普通市民在消費環節上的成本。譬如有地方政府出於GDP或穩定就業考慮,對一些早該破產清算的國有企業「情有獨鍾」,致使資金、土地、稅費減免等大量資源投入這些實質上已無市場競爭力的企業,反而壓縮其他中小企業的生存空間。
「統一大市場」是把所有資源放在制度和監管統一的公平環境中競爭,防止地方政府弊端。對於那些「專精特新」的新興企業或中小企業來說,就可以更好地獲取資源,跨越區域限制,發展得更快更好。
多年來唯GDP論或地方稅收考慮,各地保護主義傾向嚴重,往往有各種扶持的企業或品牌,畫定或明或暗的門檻,築起利益藩籬。這些問題在經濟高速發展時被掩蓋,但當經濟面臨下行壓力,外部不確定風險陡增,企業生產經營困難時,形成統一市場的緊迫性便更加凸顯。要解決這些深層次問題,更需要清晰界定和改革地方政府的職責,適當減少其直接干預市場行為,增加其對宏觀市場的監管與調節。
這與近期大陸規範網路平台經濟發展有相似之處。一方面,人工智慧、大數據等新技術的迅速發展和廣泛滲透正不斷打破各種市場壁壘,網路平台讓中小型生產者可以採取直接與消費者交易的商業模式,也讓普通消費者受益,實現多贏;另一方面,資本無序擴張的平台經濟又可能造成新的市場壁壘,形成新的壟斷。
「統一大市場」是否重回「計畫經濟」的爭論,其實有一個簡單的判斷方法,那就是「全國統一大市場」建成之後,市場是封閉的、死板的,還是開放的、競爭的,如果是前者,毫無疑問是計畫經濟,如果是後者,大陸經濟前景可以樂觀期待。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