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檔案〉冠龍節能
 ●上海工廠產線。圖/李政宏提供
 〈企業檔案〉冠龍節能  ●上海工廠產線。圖/李政宏提供

3月28日,上海決封城對抗疫情蔓延。沒想到一封超過兩個月,人員無法流動,物流與生產活動跟著停擺,生產基地設在上海的台資企業「冠龍節能」董事長李政宏,完整經歷了這段過程。本身也是現任大陸全國台企聯總會長的李政宏說,企業界真的沒料到,會封這麼久,由於事出突然,原物料、現金都沒備齊,確實造成不小影響,而第一時間提出精確的應變計畫,是度過危機的最大關鍵。

閥門製造龍頭 員工擺第一

冠龍節能總部設在上海嘉定區,多年發展下來,已是閥門製造業的知名企業。參與過的大陸重量級工程建設比比皆是,包括三峽工程、港珠澳大橋等超大型工程項目,都有冠龍的身影。回憶起疫情爆發時,李政宏心中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全面進行盤點,精準計算出工廠能容納多少員工駐廠、衡量有多少具急迫性的產品須如期交貨,以及能否順利運出,要掌握還有多少原物料可供應生產,評估要讓多少生產線繼續運作等。

冠龍最後決定維持一條生產線,確保重要且沒有因上海封城而停擺的工程,包括杭州亞運、成都世大運所需要的水利工程產品,能夠如期交貨。目標確定了,冠龍立刻向當地政府申請通行證,之前分散生產基地的布局,讓這次的彈性調整有了「活棋」,冠龍運用在南通的工廠,做為主要生產基地及中轉站,把原物料從南通廠運至上海廠,再把生產好的產品,從上海廠送到南通廠,仔細進行調度。

封控期間,冠龍廠內員工,都是在工廠裡打地舖生活,李政宏對這這群情義相挺的夥伴,也在能力範圍內給予最大的照顧。幫員工加薪不在話下,同時準備了食堂,直接請團膳公司派人進駐,而包括淋浴設備等生活物資,想的到的都盡可能滿足,公司也對廠外居家隔離的員工,提供物資發放。

更重要的是,李政宏要求主管,要時時關懷員工的心情。他說,當時相當鼓勵員工去當義工,畢竟封控在家,也沒事情可做,何不趁機做一些社會公益的事?只要有事做,心情就有所寄託,波動起伏不會太大,又能夠幫助他人,豈不是兩全其美?

微信小程式 第一手馳援

身為台企聯總會長,他也隨即動員協會,詢問會員企業是否遇到困難,需要協助。上海台協旗下的一個組織,就分成好幾個小組,包括關懷組、醫療組、志工組,成為扮演急難救助的重要角色,協助台商與台胞處理問題。台企聯還設計了「微信小程式」,讓遇到困難的企業,能快速搜索到當地政府的防控措施和新推出的扶持政策。

這一系列的協助措施,李政宏感到最滿意的就是,沒聽到台商出現大規模員工流動的情況。且台商彼此交換應變的經驗,相當照顧員工,封控期間薪水照發,也穩定了員工心情。復工復產後,員工都願意留在企業繼續工作,運營回歸正軌,邁向新成長。

經歷封城風波,只要是體質好的企業,多靠著謹慎運籌帷幄存活下來,但李政宏也注意到,仍有部分底子較差的企業,沒能撐過此次的難關。他也體認到,經營企業從來都不容易,尤其國際局勢劇烈變動,變數與危機愈來愈多時,更要步步為營。

「這種非常態的訂單,企業要不要擴充產線予以滿足呢?會不會等到工廠建好,砸資本擴充了,又出現物流不順、成本拉高等新的問題。而反反覆覆的全球供應鏈完美風暴,企業應該如何面對?」

李政宏認為,在這個時代要經營好一家公司,應該把「韌性」問題列入思考,企業很難不面對困難與挫折,應採取何種因應方式,「是否有備案,是不是應該加大原材料、現金儲備,是不是應該分散供應鏈、分散市場、分散本身的生產基地,都要放在腦筋裡不斷找答案。」畢竟疫情已持續了兩年多,誰都說不準,是否會突然再出現封控,導致人流、物流甚至金流受到影響。

找出企業韌性 迎接挑戰

李政宏提到,對台商、台胞來說,有一個很大的困擾是回台困難的問題。他強調,許多大陸台資企業的掌舵者,受制雙邊隔離時間太長,乾脆不回大陸,長此以往,不僅弱化了對公司管理的掌控,更有情感上的問題。「像我這樣長期在大陸生活,沒辦法回台灣與親人團聚的人來說,情感上,多多少少有些失落。」但為公司大局計,暫時也只能如此,只盼疫情早日平息。

#台商 #李政宏 #員工 #企業 #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