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痛苦而漫長的封城超過1個月,北京疫情再度燃起,大陸「清零」的成本效益與社會承受力引起全球熱議。台灣媒體尤其充斥上海封城的負面故事,與封城對經濟的不利影響。上海執行「清零」確實出現若干錯誤,大陸4月製造業與非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同步下滑,分別較3月下降2.1與6.5個百分點,代表封城對經濟確實造成若干傷害,但這並不代表大陸社會與經濟的全貌。

鬆綁樓市和網路監管

首先,上海防疫「硬任務」奏效,陸續有區域開始解封,上海以外的省分,「動態清零」政策的執行既沒有受到太大影響,也未出現嚴重失誤,代表北京當局仍有強大能力穩控本土疫情。大陸對PCR判定陽性的CT值定為40,高於包括台灣在內以CT值為35的國際通用標準,故除了以確診或無症狀感染者數量判定大陸本土疫情蔓延程度以外,國務院根據是否產生人際傳播的「中高風險」地區數量,更具有參考價值。

以上海疫情爆發前的3月3日為例,大陸僅有10個高風險地區、180個中風險地區,4月3日上海疫情進入高峰期,高風險地區上升為57個,中風險地區更增加至353個,5月3日上海疫情逐漸平復,高風險地區降至14個,中風險地區也降至96個。根據大陸「精準防疫」策略,「地區」一般指的是基層社區或街道、鎮級行政區,只要在中高風險地區以外,都屬於「低風險地區」,可以自由流動、如常生活。

大陸中高風險地區的數量沒有辦法作假,從過去2個月來數字的變化,可以明顯看出一道拋物線,那就是上海以外的疫情,包括一度採取短期封城清零的廣州、深圳,以及對上海戒備森嚴的江蘇、浙江兩省,基本都得到有效管控。尤其是,上海封城期間的一些亂象雖引起公憤,但這些問題反而刺激了其他地方政府查漏補缺,例如北京提前啟動小湯山方艙醫院、封控區域充分保障網購物流和供應,想必都汲取了上海的教訓。

中共政治局會議「疫情要防住,經濟要穩住,發展要安全」的表述,是大陸經濟政策「由守轉攻」的轉捩點。今年首季度大陸經濟成長率4.8%,雖然官方稱「開門紅」,但低於5.5%全年目標也是事實。野村證券研究認為中國將有7.2兆美元、相當於近一半的GDP將受疫情影響,因此將2022年中國經濟成長率預測一舉砍到3.9%,遠低於世界銀行最新下修的5%。

喊話國際市場穩外資

艱困情勢下,中共政治局會議射出救經濟「三支箭」:第一支是加大基建投入,第二支是放鬆對房地產和網路巨頭監管,第三支是重申對外開放與穩外資。如果說第一支箭需要依託中長期規畫,那麼後兩支箭則傾向尋求短期刺激作用。大陸過去2年高壓打房主要集中在金融端控管,即透過行政手段限制放貸量,變相提高首付比例,雖然止住了一二線城市房價漲勢,但也造成房企資金鏈斷裂並危及至上下游產業生存。此次大陸大幅鬆綁樓市,交易量短期內有望回溫,政治局會後港股首個交易日地產股強勢反彈,就透露出市場樂觀預期。

至於大陸近一段時間對網路巨頭的監管,對國際投資者信心影響最大,再加上美中金融博弈以中概股為戰場,曾引來「一天整垮一個行業」的戲謔。政治局會議定調「完成整改」與「支持發展」。當天,港媒《南華早報》披露北京將改變對網路巨頭的態度,將其視為經濟復甦的重要力量。更值得關切的訊號,藏在4月30日新華社專訪烏克蘭外長的長篇文稿中,其中原封不動引用烏方「俄羅斯入侵」的表述,說明北京與西方陣營出現了迴旋空間,與政治局會議向國際資本信心喊話的時間點完全契合,足見北京方向上的調整。

大陸過去40年發展奇蹟證明,只要國際環境和平,大陸內部社會穩定、官方支持市場經濟,十幾億人的經濟活力就會迸發。新冠肺炎、俄烏戰爭背景下,美國、歐洲都出現嚴重停滯性通膨,全球經濟再衰退大潮襲來,只要大陸穩住疫情、救活經濟,就有機會成為亂世的中流砥柱,給世界帶來新的希望。

#地區 #大陸 #高風險 #經濟 #封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