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上午,第四屆两岸融合發展(重慶)論壇在重慶舉辦。本屆論壇是第十三屆“重慶·台灣周”的分項活動之一,由第四屆两岸融合發展(重慶)論壇組委会承辦,上海社会科學台灣研究中心、厦門大學台灣研究中心協辦。論壇以“探两岸融合發展新路·享新發展格局機遇”為主題,來自海峡两岸的31名學者通過線上線下方式圍繞“探索海峡两岸融合發展新路”、“台商台胞融入大陸新發展格局路徑”、“深化渝台发展路徑与措施”等3个分场次主題發表主旨演講。

26日在重慶市世紀經金源大飯店會議廳舉辦第四屆兩岸融合發展(重慶)論壇。
26日在重慶市世紀經金源大飯店會議廳舉辦第四屆兩岸融合發展(重慶)論壇。

重慶市政協副主席張玲,前海基会副董事長、海峡两岸經貿文化交流協會會長高孔廉,海峡两岸關係協會副會長周寧分别致詞,70多名相關領域研究者参加討論。海協會副會長周寧在致詞中指出,祖國統一是時代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推進两岸關系和平發展、融合發展是邁向和平統一的必由之路,是两岸同胞致力民族復興的正確選擇。周寧表示,我們將一如既往、全心全意為台灣同胞辦實事、做好事、解難事,像為大陸百姓服務那樣關心照顧台灣同胞,率先同台灣同胞分享大陸發展機遇,讓两岸同胞在交流合作中走近走親走好,加深感情、加强合作,强化凝聚力、向心力,讓两岸融合發展的基礎更牢固、動力更強勁,讓两岸同胞心靈契合越來越成為生動的現實。

前海基會副董事長高孔廉在致詞中表示,两岸關係“合則两利,分則两害”,两岸經貿一直是互惠的格局,两岸產業鏈合作,携手取得更大經濟利益;中華文化、傳統倫理道德是穩定社會、維持和諧的重大基礎,指導两岸共同珍惜;两岸融合可以從經貿文化層面著手,必能得到“合作共赢”的成果。與會專家一致認為新冠肺炎疫情重創全球經濟,但两岸經貿交流合作并未受到明顯影響,两岸貿易仍舊保持快速增長,大陸仍台灣最主要貿易伙伴,两岸融合發展格局没有變,大陸仍然是、更加是台商台企投資興業的最佳選擇和最大機遇。

前海基會副董事長高孔簾視訊連線致詞。
前海基會副董事長高孔簾視訊連線致詞。

銘傳大學两岸研究中心主任楊開煌表示,面對百年未有之變局,两岸關系也出现相當的變化,两岸融合發展成為两岸和平統一的重要支柱,而統一前的融合,是政治的難題。不過把握住由外而内,由近即遠的策略,加上高舉“未来”的引力,在两岸中華兒女共同的努力下,相信假以時日,必定可以收獲明顯的成果。

銘傳大學兩岸研究中心主任楊開煌視訊發表致詞。
銘傳大學兩岸研究中心主任楊開煌視訊發表致詞。

清華大學台灣研究院学术委員會副主任殷存毅教授表示,面向未来的“两岸共同市場”是“兩製”台灣方案落地實施的經濟基礎,必然也是壯大中華民族經濟的重要一環。两岸共同市场的建構已經具備一定的基礎與條件。在朝向“两岸共同市场”的實踐中,必須紮實推進两岸經濟與產業的存量合作,包括已有台資企業在大陸的經營環境改善、更加融入大陸市場、與大陸企業更密切的合作或聯繫,同時,通過合作體制機制創新来實現两岸經濟的增量合作,形成两岸合作的產業供應鏈,避免惡性競爭。

厦門大學台灣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唐永紅表示,深化两岸融合發展的最終目的就是要形成休戚與共的两岸命運共同體,包括形成利益攸關的經濟共同體、相互認同的社会(文化)共同體、互信包容的政治(安全)共同體,以增進两岸民眾的共同利益、國家認同与統一意願,在經濟基礎與意識型態等方面為國家統一創造條件。

台灣政治大學特聘教授林祖嘉稱,中國大陸的勞工與生產技術已經逐漸成熟,不容易被其他東南亞國家所取代,同時,两岸高科技產業原本就有很完整的產業分工體系,再加上大陸本身就有龐大的内需市場,這也是無法被替代。因此,即使是有一些大陸台商和外商想要移到東南亞國家,进行生產鏈的移動,但是這些只能做為两岸生產鏈的補充,不太可能取代两岸原本就建立的完整產業鏈。尤其是大陸現在強調“雙循環”發展,未來台商應該有更多的機會,擴大對於大陸内需市場的供給;此外,也可以配合大陸擴大出口的機會,在其中找到更多產業鏈結合的機會。隨著中國大陸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特别是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形成,两岸的經濟合作方式也必然會在合作的内容、模式、路徑有新的方式。

中國國民黨大陸事務部副主任、海峡两岸經貿文化交流協會秘書長鄧岱賢稱,中國大陸是台灣第一大貿易伙伴、第一大出口、第一大進口與第一大貿易順差來源,同時也是人民出外旅游與對外投資最多的地區,在如此紮實的基礎上,两岸實有必要推動更高層次經濟融合發展,讓雙方能優勢互補、强强合作,共同開創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璀璨未來。

活動期間,两岸學者實地考察了重慶建川博物館、重慶抗戰遺址博物館、重慶中國三峡博物館,共同增進對抗戰歷史的了解和認知,擴大對中華文化認同和中華民族認同。

(圖文来源:方博文)

#两岸 #融合發展 #重慶 #大陸 #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