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光全球生技醫療基金經理人游信凱表示,高通膨時代來襲,醫療保健類股,傳統上具股價防禦特性,過去通膨期間的整體股價表現,穩居美股之首,兩年前全球新冠疫情爆發迄今,世界各地疫情不斷,新種變異株讓疫情一波又一波展開,帶動醫療保健產業,包括製藥、醫材、保險及醫院等防疫商機,加上新藥臨床數據公布、獲FDA核准上市、及未來銷售成長力道,及今年有機會出現藥企併購等成長題材,均有助於美國醫療保健類股,第二季股價重拾成長動能。
游信凱指出,美股過去以科技股掛帥,進入第二季後,科技股估值重新評價,醫療保健類股,由於去年漲幅相對落後,今年股價有望回歸基本面行情,第二季主要看好的醫療次產業,包括:1.管理式醫療類股:即醫院、醫療保險公司,將吸引部分追求穩健保守的資金,湧向這類資產避險。2.新藥股:鎖定剛上市且銷售展望樂觀的新藥股,或第二季具臨床進展的新藥股,3.醫材、醫美類股,
游信凱認為,4月起全球重大醫學會議相繼召開,具免疫癌症領域、細胞治療、與標靶治療等新藥,後續都值得追蹤注意,另外,靠新冠疫苗大發利市的mRNA(信使核糖核酸)療法,近年在臨床和商業取得成功,證明未來可作為如罕見疾、傳染病和癌症新療法的潛力大增,被視為是下一波超越蛋白質藥品的破壞性創新技術,成長前景備受矚目。
美國聯邦醫療保險和補助服務中心(CMS)於4/18公布2023年的住院病患的報銷費率至3.2%,為疫情以來最高的費率,游信凱預估,2023年將多增加16億美元的報銷額度,提供手術類醫材成長引擎。上一季受到供應鏈緊縮的醫材類股,在近期醫材領導廠商如ABT(亞培)與ISRG(直覺外科)財報皆顯示手術需求仍高,因此受低估的醫材、醫美股,股價同樣具成長潛力。
至於併購題材,根據BAIN & COMPANY統計,全球醫療保健產業2021年出現史上第二高的併購金額,預計中大型製藥企業,2022年持續受到舊產品專利斷崖影響,啟動併購意願持續提高,游信凱認為生醫併購鎖定的對象,主要針對創新技術的生技公司,例如基因編輯、RNA藥物、細胞療法等創新技術企業為主,預估2022年相關被併購企業,股價還有機會再展一波攻勢,併購題材也有機會成為股價催化劑。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