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希雨稱,首先,毫無疑問,美國目前對中政策正進入再思考新時期,背後既有主觀、也有客觀因素。

客觀上,過去20年發展中,中美兩國的綜合國力對比發生了結構性變化,由過去的垂直對比結構轉向了水平對比結構。幾年前,國際社會普遍認為當今世界格局是一超多強,如今越來越多人開始講「兩超」,這至少反映出美中綜合國力發生向中國傾斜的變化。

2000年,中國的GDP大約是美國的1/4,到2020年,這個比例已經變成約3/4,直逼第一大經濟體。因此在這個過程中,美國戰略學界一些學者開始炒作中美關係滑向所謂的「修昔底德陷阱」邊緣。就是指當兩個強國進入新興大國跟守成大國的關係時,大機率會掉到陷阱裡打起來。

主觀因素是,隨著中美實力對比變化,美國用自己國強必霸的思維模式,重新審視中國崛起。種種因素造成了美國如今重新規劃對中政策的大背景。

楊希雨表示,第二,美國主流社會在重新審視中美關係這股戰略思潮中,由於戰略焦慮,甚至是戰略恐懼,形成了對中敵視、警惕甚至要不惜代價進行打壓的情緒。但是,美國輿論界也開始出現一些不同的聲音,認為美方現在的對中外交政策是罔顧現實,與現實情況割裂。顯然,如今美國輿論界對中的主流看法是非理性的、情緒化的,但在美國當下充滿民族主義的政治氛圍中又是合情的,而那些不同的聲音,則表達一種合理、理性的對中態度。美方一些學者在冷靜下來、超越情緒化後,提出了客觀、更符合美方實際利益觀點,對現行美國主流對中政策與意識形態提出批判。事實上,美方有識之士現在對中美關係說一些客觀的話,也是出於對美國國家利益的負責。

楊希雨強調,第三,應該認識到,當美國陷入戰略焦慮、甚至是戰略恐懼狀態時,要想倒逼美國對中政策重回理性務實的正軌,推動中美關係重回健康穩定的正道,唯有一條路,就是辦好中國自己的事情。只有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按照定好的發展方向,去走實走穩自己的路,才能形成不管國際環境怎麼風吹浪打,依然按照目標砥礪前行的戰略定力。

從二戰以來的歷史發展看,美國曾有過兩次戰略焦慮期,第一次是20世紀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初,韓戰讓華盛頓受挫,蘇聯率先發射人造衛星和載人太空船。第二次是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末,國內經濟通膨沉重,國外陷入伊朗危機。

因此,只有當中國自己的事情越辦越好的時候,情緒化的美國必然將面臨二選一的抉擇:要麼沿著國內非理性的民族主義情緒繼續反華,最後讓美國民眾承受更大損失;要麼回過頭來同中國和平共處,合作共贏。當美國不得不在雙輸和雙贏之間選擇的時候,相信就是中美關係回到正軌的那一天。

#美國 #現實 #對中政策 #中美關係 #楊希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