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文軍表示,晶片發展需要整個生態,需要外在的條件,比如說低廉的電價,還需要技術人才和市場來支持。「原本東亞是最好的晶片生態,但美國也有自己的優勢。比如說,美國電很便宜,美國晶片缺乏人才,但這些大廠本身經驗很豐富,一方面前期通過培訓輸出人才,另外自動化替代人力,產線上人力依賴越來越少。」

顧文軍認為,美國出台法案的示範效應,可能促使其他國家和地區出台類似的政策,比如,歐洲可能為了留住企業,接下來也會出台扶持政策,一些歐洲工廠可能選擇在歐洲本土擴建產能。日韓也可能有類似政策,導致各個區域相繼出台政策,相互競爭。

顧文軍稱:「美國政策出台後,中國應該根據目前情況做出新的調整、新的安排。我們原有的政策是2014年出台的,現在情況已經有了新變化,需要作出調整來應對。美國原本是市場機制,現在弄了政策扶持,我們國家也需要強化頂層設計來加強統籌全局來進行突破。」國產化需要踏踏實實去做。

芯謀研究的報告也列出了六條應對建議:1,重視扶持政策的持續性,堅定不移扶持半導體;2,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強化頂層設計,加強統籌全域;3,以重點企業為扶持核心,做大做強既有主體;4,充分發揮市場作用,加強全球合作;5,堅持底線思維,以時間換空間;6,改善教育提喜,加大國內技術人才培養。

不過,與產業人對美國晶片政策的憂慮,資本市場對美國晶片政策出台後反應相對平靜。

大陸券商普遍的觀點是,美國晶片法案通過後,使得中國半導體國產化的必要性、重要性、緊迫性進一步凸顯,晶片設備、材料、工業軟體等領域的國產化將進一步加強。

本土晶片代工廠中芯國際在剛剛出爐的第二季報中稱,可以確定的是,積體電路行業需求增長和全球區域化趨勢不變,雖短期有調整,但本土製造長期邏輯不變,對於公司的中長期成長依然充滿信心。

#晶片 #美國 #專家 #大陸 #拜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