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檳榔」對於國人來說一點都不陌生,尤其檳榔樹在中南部山區處處可見,但它卻是生態殺手。此外,國際癌症研究中心(IARC)研究證實,嚼食檳榔會致癌,故為了保護生態及守護國民健康等目的,『檳榔廢園轉作計畫』油然而生,而臺灣首個國際碳匯林就在臺東池上鄉。
「112-115年檳榔廢園及轉作」由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訂定,目的是為了保護自然生態、維護農友收益、提高經營彈性,以及守護國民健康,故開放農友提出申請,每公頃補助15萬元,可種植茶、咖啡、油茶、酪梨、山竹、紅毛丹、牛樟等新物種,目標轉作面積800公頃。
隨著環境永續的觀念興起,越來越多人參與其中,而臺灣首個檳榔廢園轉作的國際碳匯林,即位於臺東池上鄉。11日眾多參與者親手種下1,111棵樹,其中包含84家知名企業共襄盛舉,落實ESG,攜手維護自然生態。
當天參與行動的國際碳戰略專家薛新祐表示,希望用國際碳匯林認證,使池上鄉成為碳資產產地,期盼檳榔廢園成為風潮,進而讓水土保持更好,並藉由此模式,讓國內檳榔園皆能轉型為國際碳匯林,將碳中和引進資本市場,採商業模式解決,踐行碳公益。
臺灣於2021年宣示推動2050淨零排放,其中,國家發展委員會發表的「2050淨零路徑及策略」提及,截至2022年,臺灣土地面積達6成的森林碳匯約有2,140萬噸,可抵減約8%的碳排量,預估2050年可增加110萬噸的森林碳匯,共達到2,250萬噸。
林務局則於2022年4月提出提升森林碳匯功能的3大策略,分別是增加森林面積、加強森林經營管理及提高國產材利用,且還要兼顧森林生態系服務價值與產業經濟,預計2040年新植造林的面積將增加6.6萬公頃。
為了達到環境永續,除了執行森林碳匯,更需要形成社會共識,結合民間力量,共同推動與努力,才能為下一代找回生生不息的美好生態。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