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部今(30)日於「2023醫療科技展」科專成果主題館展示工研院、金屬中心及生技中心等共計16項前瞻醫療科技,瞄準智慧醫材、植入式醫材需求。金屬中心推出可加速骨再生速度的「可撓性水合固化骨再生材料」,以及運用「醫用生物可吸收鎂合金」,開發出全球第一款於體內可降解鎂合金的止血夾。
此醫療科技展在台北南港展覽館舉行,推出兩大亮眼成果,首先是「智慧射頻熱消融系統(iRFA)」,結合「超音波影像」和「方向可調式電極針」兩大創新技術,針對肝癌等腫瘤,手術時間平均節省35%、消融範圍誤差降低於2%以內,更可一次入針,大幅提升手術安全性、精準性及降低復發風險。
其次為「醫用生物可吸收鎂合金技術」,此克服止血夾永久存在體內的問題,讓「可吸收骨釘」植入3個月內仍保留8成強度,剩餘超過9成體積,比市售產品高出7.5%,力學強度完勝德國領導大廠,今年更進一步進入試量產階段,最快2024年底上市。相關技術均已經或即將產業化落地,經濟部也將持續不斷投入豐沛資源,協助壯大台灣醫療科技供應鏈,提升產業競爭力。
經濟部產業技術司司長邱求慧表示,台灣2022年生醫產業營業額達到7000億元,其中的數位醫療、健康福祉等「醫材相關產業」營業額就高達4709億元,占比產業總體營業額的67%,這也令台灣醫材相關產業出口額在全球排名第12名。
經濟部也首度於醫療科技展設立專館,展示兩項科技專案研發亮點技術,明確鎖定癌症治療、骨科手術兩大關鍵需求,期盼藉由產研攜手強化上中下游供應鏈,並促成更多國內外合作,加快促進台灣生醫產業晉身兆元產業,成為新「護國群山」。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