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縣文化局文史研究叢書今年交出亮麗成績單,繼《續修新竹縣志》、《泰雅文化新編》獲國史館台灣文獻館獎項肯定後,再推出《細說關西歷史人物》和《新竹縣老戲院面面觀》兩部優質作品,7日發表會邀請萬金蓮、羅世維兩位作者分享調查、紀錄及寫作歷程,地方文史工作者也多出席慶賀。
縣長楊文科表示,《細說關西歷史人物》是萬金蓮花了10年時間完成,書中詳細描寫70位關西地區人物的豐功偉業,一推出就售光,需要再印刷。羅世維的《新竹縣老戲院面面觀》,總結新竹縣過去到現在各鄉鎮的老戲院,能讓大家緬懷過去歷史。
萬金蓮透過文獻調查、耆老訪談,撰述清代、日治到戰後關西地區的70位歷史人物,每個人的生命史都蘊含「家族、開墾、台灣史」三大元素。她感謝文化局有出版機制,大量保存新竹縣的文史資產,成為文史工作者發表園地,也是歷史浪淘中的見證者。
羅世維分享田野調查過程中,因老戲院經營者、耆老已過世,有些人認為戲院沒落、歇業,不是光榮的事而不願多談,資料收集不易,非常感謝文化局大力協助,讓他完成這本書。
羅世維的家族曾在湖口老街開電影院,電影見證他的童年成長和最珍貴的回憶,他用10餘年時間走訪新竹縣13鄉鎮的電影院,詳實記錄51處映演空間從設置、發展、變遷、歇業、閒置到再利用的歷程。
他並對戲院從早期現場演出「土生土長」的採茶戲、歌仔戲,到現在播放國際影片做觀察分析,將從事戲院行業的事業夥伴,如經營者、辯士、放映師、演員等與戲院互動經驗留下珍貴的紀錄,見證台灣大眾生活娛樂的變遷。
文化局長李安妤表示,萬金蓮的著作,見證關西歷史發展和資源的開拓,更窺見關西地區的社會人文脈絡,也是研究桃竹苗地區客家人的重要參考文獻,羅世維的著作能藉由這些映演文化,勾起大家的回憶,讓戲院所在地居民穿越時空,重新認識自己生活空間的歷史。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