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開放民眾參觀的基隆燈塔,日前在完成已經廢棄且無文資價值的入口處聯檢站拆除工程後,日前以全新的面貌重新開放民眾參觀。民眾自即日起,可以輕鬆地走到這個已經有124年歷史的燈塔,遙想基隆港的曾經以及見證現今的繁華。

去年底,完成「市定古蹟基隆燈塔修復再利用工程」,增設公共廁所、休憩平台及史蹟解說站後,基隆燈塔在今年1月10日開放參觀,成為航港局第22處開放參觀燈塔。不過,因為位於園區入口的聯檢站已廢棄且不具文資價值,經完成文資評估程序後需辦理拆除工程,為利工程進行並確保遊客安全。

對於不熟悉基隆燈塔的民眾來說,可以利用手中的智慧型手機,掃瞄現場告示牌上的QRCODE,就能夠跟著R虛擬導覽員「燈塔職人-阿守」的介紹,一同體驗燈塔歷史風貌、飽覽基隆商港風情及遠眺汪洋中的基隆嶼。

基隆燈塔其實並不算高,塔高僅有11公尺,燈高40.2公尺。其所坐落的地點位於基隆港西岸,在白米甕及仙洞之間的萬人堆鼻岬角上。之所以叫「萬人堆」主要是在清朝時期,仙洞以北的海岸上,海中有無數奇形怪狀的礁石,猶如萬人立於海中沐浴,也稱之為「羅漢岩」。不過現今已經是基隆港西岸的30號碼頭,當年的景色只能靠想像補全。

西元1899年、日本明治32年,在日籍技師大澤正業主導下,日本在該處建造了基隆燈塔,並且於1900年2月24日竣工、4月1日點燈啟用。原本的基隆燈塔是磚砌圓塔,不僅是日治時期完成的第三座燈塔,也是第一座磚造燈塔。

原本的基隆燈塔的四周為截去東、北兩直角的六邊形平面,做為發電機室及燈器倉庫之用,在台灣光復後,一度為海軍的瞭望室,1963年將其改建為鋼筋混凝土構造,呈現出目前所見的整體圓錐形塔身。

#基隆市 #基隆燈塔 #開放 #參觀 #文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