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木染褐根病等於絕症?山上水道博物館地標70歲老榕樹罹患褐根病,3月底不敵強風豪雨倒塌,歷經樹醫生搶救1個半月,利用「淺孔藥劑注射」結合預防褐根病創新療法,老樹長生出新芽重生,破除褐根病是樹木絕症的迷思,也成為園區最佳生命教育範例!
文化局表示,老榕樹因罹患褐根病,於3月31日倒塌,但老樹展現強韌生命力,讓文化局為之動容,商請國內治療褐根病專家台大教授孫岩章協助,第一時間先將倒塌老樹移植到合適地點,利用「淺孔藥劑注射」3次,觀察1個月下來,老樹順利重生,讓人感動。
據當地耆老記憶,水道博物館中央圓環早年是座噴水池,後來隨著水道停止運作荒廢,大約在6、70年前,噴水池中間磚造結構開始長出1棵小樹,研判是雀鳥帶來榕樹種子,70年過去,已長成高度逾10公尺的巨樹,且榕樹樹幅廣大,形成大片樹蔭,是園區遊客戶外避暑的熱門選擇,街頭藝人、教育課程也喜愛利用這片樹蔭進行活動展演。
榕樹儼然成為博物館地標之一,並由在地全興資源再生股份有限公司認養維護,每年定期修剪。今年初,全興委託廠商發現榕樹根部疑因排水不良,似乎染上褐根病,正準備著手展開診療,卻因3月一場大風雨,造成榕樹倒塌。
館方檢視發現,水池底部全是混凝土結構,老榕樹一直延伸根系,努力攀附在有限結構上,在惡劣環境展現強韌生命力。為延續老榕樹生命,在文化局支持下,館方將榕樹移植到園區排水環境適宜區域,並邀請孫岩章教授於底部注射治療藥劑,再對所有細根系以相同藥劑進行噴施後,移運到新樹穴定植,經過3道醫療程序,原本腐爛根系再現生機,枝頭也開始出現新芽。
文化局長謝仕淵感謝各單位支持外,也指示水道博物館妥善照顧榕樹,一是為了提供學術研究觀察標的與範本,更規畫於日後做為生命教育、環境教育的活教材,傳達環保意識與生病尊重理念。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