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獎今公布漢學獎得主,由中央研究院院士許倬雲獲得,他證明漢學並不局限在學院象牙塔內,可以走入社會,由此為漢學開啟一個能與人文社會科學各領域對話的路徑,對漢學產生根本性的影響。對於得獎,許倬雲表示很幸運,他94歲了還被人認可,比在古代中狀元還難。
唐獎漢學獎評選委員會召集人王德威表示,許倬雲以對中國古代歷史的深刻洞察聞名,他不僅深入探討中國長期歷史的本質問題,更在通史解釋上強調文化的包容性與交流,尋求中國在世界舞台上的定位。許倬雲的著作展現了他對國家、民族及全人類的深切關懷,被譽為一位兼具博雅理念與淑世精神的史家,因此獲得今年漢學獎。
許倬雲則透過視訊回應,目前全世界跟他有相同水平的學者至少10位,唐獎漢學獎水準很高,他能得獎是幸運,自己心裡也覺得惶恐。他今年94歲了,還被人認可,這比古代中狀元還難,也希望藉此可以鼓勵、帶動年輕的學者。
許倬雲自青壯年時期開始將社會科學方法融入史學研究,為專注於學院對話的傳統漢學拓展了新方向。他的學術工作從歷史事實中尋求歷史知識,並將視角從過去延伸至今日與未來,展現一種跨越時代的學問。他證明了漢學可以走出學術象牙塔,與人文社會科學各領域對話,從而對漢學產生了根本性的影響。
許倬雲更跨出學術圈,將歷史研究成果轉化為人文素養的資源,出版多部通識著作,從歷史的角度探討時代轉移、管理、組織等議題。他的努力證明了歷史知識的實用性,展現他既具有西方學院派學者的特質,也有中國傳統士大夫的風範。
學術研究之外,許倬雲1960年代在台大歷史系主導歷史教育課程轉型,培養了一代後輩學者,並打開中國社會史研究風氣,對台灣史學界帶來深遠的影響。他的史學觀點也自1990年代起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成熟而廣泛傳播,產生了重大作用。
除史學知識和概念的創發之外,許倬雲引領史學研究的風潮,對台灣史學的影響長達30年。1980年代以後,他的學生紛紛茁壯,成為史學界的中堅菁英,在史學結合社會科學的大道上馳騁。直到1990年代,中國改革開放逐漸成熟,他的史學觀點也藉著講學與出版而廣泛傳佈,產生重大影響。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