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道光年間北港鎮上有一處「聚奎閣」奉祀五文昌夫子,又稱文昌祠,是北港科舉功名的搖籃,原址不可考。最近小北百貨公司租用朝天宮土地開挖施工,地底約1.5公尺處挖到不少陶瓷器,文史團體懷疑是聚奎閣舊址,雲林縣府文化觀光處2日邀專家學者現勘,檢視出土的陶瓷器大多是日據時代中後期,與文昌祠的關連不大。
北港朝天宮文昌殿的牌匾上寫著「聚奎閣」,源於1839年北港貢生蔡慶宗成立聚奎社,提倡文風並以文會友,奉祀五文昌夫子,也稱為文昌祠,廟體在日據時代因年久失修及地震頹圮,1904年神像遷入北港朝天宮奉祀,原址已不可考,但朝天宮迄今維持春、秋二次祭典。
最近有一家連鎖百貨量販業者向朝天宮廟方租賃華勝路至大同路附近約500坪素地開店,5月間大舉動工開挖施工,地底意外挖出瓷器。雲林縣文觀處日前獲報,上月要求地主朝天宮、業者暫時停工進行文資現勘。
文觀處2日邀請專家盧泰康、劉克竑、雲科大文資系教授曾永寬團隊、朝天宮、承租業者、營造廠出席,現場已開挖400坪完畢,出土的陶瓷器經檢視主要為日據時期,有1片清代瓷碗碎片、以及朝天宮整修時的大量廢棄廟瓦。
朝天宮文化祭祀組長紀仁智表示,他在朝天宮服務30餘載,該地多年來皆作為舊文物暫置地。
盧泰康認為,出土的陶瓷器多是日據時代中後期從日本進口的餐飲用瓷,部分是「北投窯」產物。
劉克竑表示,地層磚塊多為近代磚土,判斷該地為文昌祠舊址可能性不高,但也不能完全排除,處地基皆已完成,再試掘探測意義不大,建議承租業者請文史人士成立小組監看。
文觀處表示,地方對於舊址眾說紛紜,一直盼望能找回歷史痕跡;本案建議業主委託「施工監看」,監看原址是否有更多文物出土,監看計畫經核備後才能開工。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