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83歲陳姓爺爺,罹患糖尿病多年,某天洗澡時發現右側胸部皮膚紅癢,隔天起床右前胸和背部出現大片皮疹和水泡,起初以為是濕疹發作,但塗了藥膏仍未好轉,且感到劇烈刺痛,忍了一週就醫後,診斷為感染帶狀疱疹。
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秘書長李淳權說明,帶狀疱疹俗稱「皮蛇」,是水痘帶狀疱疹病毒再活化的表現,初次感染時會引發水痘,並潛伏在背根神經節或腦感覺神經節中。帶狀疱疹發病時,患者身體會刺痛、奇癢難耐,身上的紅疹和水泡讓不少患者半夜經常痛醒、無法翻身,若引發神經疼痛更會痛不欲生,會持續數月、甚至數年。
據統計,每個人一生罹患帶狀疱疹機率高達32%,每3人就有1人可能罹病,高風險族群包括50歲以上成人、慢性病患者如糖尿病、腎臟病、心血管疾病、免疫不全及生活壓力大或作息不正常者,曾感染過帶狀疱疹患者,也可能再度復發。
糖尿病患者罹患帶狀疱疹比例為一般人的2倍,疱疹後神經痛風險也增加50%,若不幸感染可能導致血糖控制惡化,引發心血管疾病、視力問題,且血糖急速升高也容易出現嚴重併發症。研究顯示,糖尿病患者罹患帶狀疱疹後住院率比一般人高6成。
李淳權指出,國內帶狀疱疹患者中,有5分之一罹患糖尿病,因為慢性高血糖會使免疫系統功能變差,除了容易受到病毒、細菌感染,若體內有潛伏水痘或帶狀疱疹病毒,也容易再度激活,進而引起帶狀疱疹。
李淳權說明,帶狀疱疹若錯過黃金治療期,可能留下長期後遺症。一般在皮疹發作後72小時內投予抗病毒藥物,就能有效抑制病毒增殖、減輕神經疼痛,通常可在5週內痊癒,但免疫力較差病人所需時間可能更久。李淳權強調,越早使用抗病毒藥物越有效,民眾如果有相關症狀,務必盡快就醫,以免留下後遺症。
李淳權表示,陳爺爺因延誤治療,即使就醫後馬上投藥,皮膚症狀仍持續1個多月,神經疼痛更拖了半年才好轉,且加上本身有肌少症,即便皮膚症狀恢復,仍留下右手肌肉萎縮無力的後遺症,至今仍無法完全恢復,症狀如同中風過的病人,連拿筷子都很吃力。
李淳權提醒,糖尿病患者日常應保持良好健康作息和運動習慣、均衡飲食,並且施打流感、新冠、肺炎鏈球菌及帶狀疱疹4大疫苗,透過日常保健與疫苗接種提升防禦力,降低併發症發生風險。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