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土計畫法》計畫明年4月30日上路,但目前仍有8縣市未繳交國土功能分區圖草案,其中6縣市預計今年底、明年初提報審議,不過地球公民基金會點名雲林縣以及南投縣以政治力持續拖延,今日舉辦記者會呼籲「不該因少數縣市延宕《國土計畫法》上路」;民進黨立法委員林淑芬表示,將提案修正《國土計畫法》,讓已完成的縣市可以如期上路。
根據地球公民基金會整理,全台22個直轄市、縣市,已有將近3分之2、14個地方政府的國土功能分區圖已函報內政部審議,另外6個縣市有計畫提報內政部,其中新北、台中、苗栗、彰化以及台東預計今年底提報審議,桃園市則是預計明年1月提報審議,點名雲林縣以及南投縣政治力持續拖延。
地球公民基金會表示,《國土計畫法》從1997年首次提出構想,歷經近20年才終在2015年底完成立法,立法後又經過8年的準備期後預計明年5月正式上路,但立法院內政委員會卻排定於21日審查《國土計畫法》,意圖將國土功能分區圖公告作業期程「再次」延後至少2年,但國土永續發展秩序的逐步落實不應被少數縣市延宕,少數縣市的延宕更不應該成為部份立委齊聲帶頭踐踏立法的理由。
民進黨籍立委林淑芬表示,《國土計畫法》的土地使用管制原則,明確規範保障既有合法權利及允許土地使用。即便土地被劃入國土保育地區,現有合法建築物仍可維持使用,針對各界關注的農舍議題,只要屬《區域計畫法》中的農牧用地、養殖用地及鹽業用地等,未來仍可依《農業發展條例》申請興建農舍。
她指出,當時之所以要訂立《國土計畫法》,就是因為有很多特定農業區中間竟允許變更興建可能造成高汙染、高風險會排放的工業廠房,廠房排放汙水後又用混入汙水的水灌溉、生產農作物給大眾吃,「如此灌排不分真的好嗎?」
林淑芬痛批,但近年台灣房價高漲,這些帶頭作亂的地方政府中有很多人都是土地資本的投資者,不知道參與了多少土地開發的好處,為了方便將農地變工業區、建地,方便炒地皮才說成「判農地持有者死刑」,但立法初衷不過是為了不讓農地破碎化、不要灌排不分,地方政府每5年也可以通盤檢討,整理出未來發展的空間,這樣才是「正辦、正做、正規」。
民進黨立委伍麗華強調,《國土計畫法》是第1個有納入原民諮商同意機制的空間規畫法規,在執行層面也非常有意識地要保障原住民族的生存權利,過去原鄉部落有許多土地利用處於「合理卻不合法」的情形,像是部落中的家屋、聚會所這類情形就很常見,而「國土計畫」將土地重新做功能分區,就有機會讓這些數10年來面臨「無法可合法」的既有住宅、公共設施等,有合法化的管道,這對原鄉地區是非常重要的土地規畫工具。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