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刷好牙,可能真的會「傷心」。心臟外科醫師楊智鈞表示,最新研究發現,65%的動脈斑塊的樣本,含有細菌DNA,其中42%來自口腔綠色鏈球菌,這些細菌從牙齦進入血液後,會逐漸釋放發炎因子,增加心肌梗塞的危機;重症醫師黃軒則指刷牙次數與糖尿病有關,每天刷牙3次,可降低14%糖尿病風險。

楊智鈞在粉專「楊智鈞醫師 - 俠骨禪心・血管職人」發文指出,我們一直以為心臟病的兇手是飲食過於油膩、膽固醇高、壓力大,但2025年發表於《美國心臟協會期刊》(JAHA)的最新研究,卻揭露了一個讓醫學界震撼的真相,心臟病的隱形推手,很可能是細菌。

楊智鈞表示,芬蘭坦佩雷大學(Tampere University)的研究人員分析了超過200份的動脈斑塊樣本,結果發現,有65%的樣本含有細菌DNA,其中約42%來自口腔綠色鏈球菌。

在血管內釋放發炎分子

楊智鈞表示,這些細菌平時安靜地待在牙齦裡,一旦進入血液,就會在血管壁上建立一層像膠膜的保護層,稱為「生物膜(biofilm)」。它們不會讓人立刻生病,而是潛伏多年,慢慢釋放發炎分子,削弱血管壁。當壓力太大、感冒、或免疫力下降時,細菌甦醒,引發局部發炎,讓動脈斑塊破裂、血栓生成,那一刻就是心肌梗塞的瞬間。

楊智鈞表示,研究主持人Petri Karhunen教授說:「我們長期將心臟病視為生活型態與膽固醇問題,但忽略了感染與免疫反應的角色。這項發現讓我們重新審視心血管疾病的根源。」

日刷3次糖尿病風險降14%

楊智鈞表示,這意味著預防心臟病,不僅是控制飲食中的油、鹽、糖,更要改善口腔細菌與慢性發炎,因為有時候引爆心臟病的導火線,就藏在每天是否落實刷牙的那3分鐘裡,好好刷牙,不只是預防蛀牙,也是在守護心血管健康。

黃軒在粉專發文指出,一項研究顯示,刷牙對不同年齡層及性別的族群,都可降低罹患糖尿病的風險。51歲以下的青壯年族群,每天刷牙3次,可降低患糖尿病風險14%,52歲以上的人,每天刷3次牙,也能降低7%糖尿病風險。

#刷牙 #心肌梗塞 #糖尿病 #發炎 #斑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