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兼中正大學國際事務處處長、法律系教授、兒童人權倡導者的施慧玲,同時也是自閉症小孩的母親,不求專家「導正」,讓兒子順性發展的她,15年來生活歡欣遠多於負面情緒,除在臉書上分享和自閉兒相處點滴,盼社會多一點包容,也即將出書鼓勵其他「不一樣」的家庭勇敢走入人群。

談到陪伴自閉兒,不少家長馬上想到小孩情緒失控的慌亂,也擔心專業知識不足,無法提供高功能自閉症兒需要的協助,這些過程施慧玲和她任職中興大學法律系的先生也都經歷過,也曾疑惑外公、外婆分別是最高法院刑一庭優遇庭長和嘉義第一位女律師,這樣的法律世家怎麼會生了兩歲還不會說話的小孩?

施慧玲說,從確診為自閉症當天痛哭過後,她知道如果要小孩快樂長大,必須要有個為他感到驕傲的媽媽,從此改變心態享受兒子每天神來一筆的幽默想法和驚喜,如今「即使有人要用全天下最優秀的孩子交換,我都不會有任何動搖」,而養育自閉兒的經驗也讓她工作上更得心應手。

她生子前曾參與增修《兒童及少年福利法》,參與制定家有自閉兒須通報社會局、社工探訪程序,不過當自己的兒子被通報時,才完全明白法律可能帶來的巨變,不再以理論為主要依歸;另身兼校內外籍生媽媽的她也將從兒子身上學到的正面態度幫助在異鄉受挫的國際生們。

許多朋友聽了家有自閉兒的精采點滴,都鼓勵她在臉書分享育兒經,成立「不一樣的自閉兒」粉絲專頁,與其他家庭互動成長,更籌備出書。施慧玲認為,當自閉兒的媽媽其實不辛苦,辛苦的是如何讓環境社會更友善接納特殊小孩,這是台灣最需努力的目標。

#小孩